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101-2021-0044发布时间:2015-01-07浏览次数:121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学校新一轮发展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陈群

201517日)

 

七届二次教代会召开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师范大学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实现“学校与师生共同发展”为理念,努力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一、2014年学校事业的发展情况

2014年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发展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全校师生员工协力前行,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有序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开展四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于2014年下半年成立了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修订《华东师范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2008年颁布的《华东师范大学章程》(试行)进行了修订,同时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也进行了梳理修订和补充完善。20149月,《华东师范大学章程》获教育部核准并正式发布。大学章程的修订颁布,标志着华东师大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切实推进教授治学。各级各类学术组织通过完善议事规则,明确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了作用,有效推进了教授治学。一年来,校学术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通过了6项议事规则、12项管理制度,审议了包括新一轮学科建设方案、新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在内的多项重要学术议题。

3.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教代会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参与院系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规范二级教代会工作程序,将教职工各项权益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对二级教代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

4.组建地学部和教育学部,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经过精心筹备,学校分别于20143月和10月先后组建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部和教育学部,开展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学部制改革探索,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梳理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推进学术权力下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奠定基础。

5.孟宪承书院的改革试点成效显著。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学校的四个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孟宪承书院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兄弟高校的高度评价。书院突破了原来院系之间的壁垒,充分调动起了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可能,为探索学生工作新模式积累了经验,也为下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书院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建立“大学工”体制,探索新的学生工作方式。整合研工部、研究生管理处、学工部、学生处、学发联、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成立学生工作党委和学生工作协调部,探索实施“大学工”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结合书院制改革的推广实施,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校以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招生宣传与改革取得进展。在本科招生方面,学校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健全招生管理办法;试行院系分省负责招生宣传,试办学生体验营活动;新增商学院、化学系、软件学院等三个院系按大类招生;优化调整了招生计划,改善了生源结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应对推荐免试生工作程序改革,推出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汇总研究生招生信息;探索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开展研究生夏令营体验活动,吸引优秀生源;继续探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入学办法,7个单位试行了入学申请考核制。

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改革,继续实施“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生命科学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系、音乐学系等院系推进一专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试行暑期短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积极推进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教授主讲课程达600余门。

研究生教育方面,国际关系学获准立项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自主增列出版硕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以研究生收费机制改革为契机,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了全校研究生公共政治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设立了硕士、博士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建设项目;开展了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3.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突破。2014年,本科生开课总量达到6068门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293门次;可供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达2984门次。3门科学文化素质类课程新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课程新入选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荣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称号。以分批立项建设的方式推进“慕课”课程建设,首批立项建设4门“慕课”课程。

在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9-2014)评比中,我校共有13项成果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总数与一等奖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此外,我校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的评比中表现优异,获得了9项特等奖,19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作为合作单位还获得了特等奖2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名列上海第一。

4.继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2013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遴选。新增社会发展学院、对外汉语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四个试点院系,使得参与培养计划的院系增至15个。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年立项130个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个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612个大夏科研基金项目。

5.构建国际国内学习交流平台。继续开展校际本科生交流合作培养项目。依托“2+2”联合培养、本科生海外交换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本科生海外实习项目和暑期海外学校或夏令营交流项目,大力推进本科生跨国跨境交流,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2014年参加国(境)外交流的本科生数量超过600人,约20%的本科生拥有海外研修经历。研究生方面,2014年我校申请赴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或参加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人数继续增长;鼓励并资助硕博士研究生赴国(境)外交换学习、短期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与法国高师集团续签协议,新增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合作学科,使得中法项目的合作学科从6个增加至8个。

6.师范生培养体系继续完善。2014年,学校继续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23名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全面参与我校课程教学工作;开设15门教师教育拓展类课程,1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全部通过教育部中期考核;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海外交流计划”,选派优秀师范生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交流学习。《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7.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在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12篇博士论文、14篇硕士论文获奖。我校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评审中分别获选9篇和8篇,数量居全国第一。我校12MBA原创案例获“全国百优”,入选数位居全国第四,并荣获“最佳组织奖”。

8.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我校留学生总体规模稳中有增。国际教育园区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美国CAPA国际教育机构与我校签订协议,将于2015年春季正式进驻国际教育园区,并从暑期开始启动第一批学生项目。

9.继续做好帮困育人工作。学校组织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继续做好各类特殊困难补助发放工作;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管理系统”特色实践项目建设;“慈善爱心屋”获得了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10.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稳定。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保持稳定,总体就业率为93.22%。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2.98%,本科生为93.68%,高职生为95.10%2014届免费师范生全部顺利就业,就业率为100%

(三)提升科研创新实力,积极谋划新一轮学科建设

深入实施学科交叉融合战略,推进学科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国家启动“争创一流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谋划新一轮学科建设。

1.学科和科研增长点进一步拓展。推进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大对数据科学、城市研究、教育政策研究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孵化和培育力度;青少年健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正式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获准筹建“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新增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合作成立华东师大-纽约大学物理联合研究中心;筹备成立上海教师发展学院,构建上海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智库和高级培训平台;继续开展“2011”培育工作,重点推进“国家教育决策研究”、“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协同创新项目的培育建设;启动“长江经济支撑带”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备工作;继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以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与教育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

2.积极谋划新一轮学科建设。围绕教育部“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行动”计划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以及“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把新一轮学科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各个一级学科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成立新一轮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新一轮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并于201412月初正式启动全校一级学科规划编制工作,覆盖42个一级学科。

3.承接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有所提升。2014年科技课题到校经费逾2.8亿元;新增“973”课题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7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3项,重点项目7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68项,青年基金50项。文科到校课题经费逾9800万元,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5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一;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56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六;年度项目批准数38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四,连续第三年排名上海第一,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年度项目获批情况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科研成果及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2014年,我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第九届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宣传优秀成果奖45项,位居上海第二,其中获一等奖9项;何积丰院士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教育功臣”的基础上,又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徐中玉、钱谷融先生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此外,学校在国家重大的决策咨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上级好评。

(四)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初显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不变的工作重点,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考核激励,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实力的提升。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完成了约2800名教职工的首次聘期考核工作,明确了新一轮聘期的岗位任务。修订颁布了2014版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以分类指导、突出质量、鼓励创新和促进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我校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为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及教学科研人员的分类管理提供制度支持。稳步推进人事管理权下移到学部或院系,充分发挥学部和院系在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起“全员聘任、分类管理、能进能出、有动力有活力”的人事制度。

2.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及后备”2人。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晨晖计划引进超过50人,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及重点实验室(基地);双百计划中,理科有近10个院系和重点实验室(基地)成功引进了20余位优秀青年人才,文科也实现了突破;积极做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工作,推荐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各类海外研修项目,派出青年教师出国合作交流。设立“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广泛开展学术探讨、交流联谊活动。

(五)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推动学校自身发展

学校坚持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协同发展,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服务和促进学校的自身发展。

1.与上海纽约大学协同发展。在原有四个联合研究中心基础上,推动在物理学、大数据、城市研究、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研究;选派全校23个实体教学院系的部分青年教师观摩学习上海纽约大学的优质课程教学;选派优秀本科生修读上海纽约大学课程;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探索教师双聘制度。

2.拓展高质量的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的紧密合作,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平台。开展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法国里昂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举行我校与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合作。加大对合作孔院的支持力度,举行庆祝孔子学院日暨十周年系列活动,受国家汉办委托,举办了两期外方院长培训,获得2014年度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奖”。

(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规范化建设

1.推进财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对所有实体院系实行财务二级预算管理,建立以院系为基本预算单位的二级预算管理体制;指导院系根据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教学科研运行情况自主编制年度预算,对各院系预算编制工作展开调研;通过制定院系财务管理办法,规范院系财务管理,确保财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顺利完成各项审计检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按照教育部等部委要求,开展财务收支管理自查自纠、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自纠、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自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个落实整改。2014年,学校接受了多次上级财务检查审计工作,顺利通过了包括校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全国教育收费交叉检查、修缮采购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检查等上级部门审计检查。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创新财务服务模式。根据国家相关财经法规、上级部门指示和学校工作要求,制定或修订了11项财务管理办法,强化了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创新财务服务模式,推出快速通道报销、二级单位签约报销、网上预约报销、上门报销、“邮筒式”报销等多种方式,以方便师生办理报销手续。

(七)扎实做好基本面工作,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为契机,认真梳理工作基本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营造师大特色的大学文化,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争取校友等社会资源的支持,为实现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管理服务工作。完善各类会议议事规则,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规章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师生满意度调查,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服务,打造服务型机关,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

2.积极营造师大特色的大学文化。首次举行了全校规模的草坪毕业典礼、毕业晚会;首次面向全体新生,实施了为期两周的新生入学教育;培育良好师德师风,面向全校教师征集《师德公约》修订内容;组织开展大夏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刘佛年老校长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纪念闵行校区启用10周年纪念活动。继续完善和优化学校中英法文主页新闻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主页新闻网发布工作动态5000余条,连续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百佳网站。

3.积极争取校友及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成功召开首届校友联谊会联席会议,先后成立了辽宁校友联谊会、国际汉语教师校友联谊会、政治学系校友联谊会、地理校友联谊会等6家校友联谊会。召开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听取咨询委员对学校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积极争取外部支持;2014年,共接受各类社会捐赠5000多万元。先后与普陀区、闵行区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嘉定、浙江温州、山东青岛和海南省教育厅等单位签订区校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与上海市教科院合作共建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二、对学校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步入了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华东师大要在新的阶段中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开展全面深入的改革,并通过改革激发出学校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一)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判断与思考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以认可度较高的几个大学排名为例,2014年我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位列亚洲第67位,内地第13位;在QS大学排名中位列亚洲第108位,内地第27位;在《自然》指数(NI)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88位,大中华区第18位。这些排名反映出了当前学校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为我们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的指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华东师大的发展现状距离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还有差距,担在我们肩头的任务依然很重。当前,学校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要通过追赶式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进步,以实现学校中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这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通过发展来促进改革,通过改革来推动发展。

1.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部对华东师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华东师大乃至中国高校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碎片化的改革方式,改变“摸着石头过河”的传统做法。要充分借鉴国外大学制度设计中的合理成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合理设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

2.抓住高校新一轮重点建设带来的新机遇。2015年是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推进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之年;从2015年起,教育部将统筹“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平台”等专项,正式启动“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行动”计划;日前,上海市也推出了“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简称“高峰-高原计划”)。学校将迎来新一轮的重点建设机遇。与以往的重点建设不同的是,在本轮建设中高校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将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我们提前谋划,提早布局,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学校的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越上一个新台阶。

(二)对2015年学校相关工作的设想

2014年底,学校的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正式上报教育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学校的主要工作都将围绕两个关键词,即“改革”与“发展”而逐次展开。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则是要以“争创一流行动”为契机,推动新一轮重点建设,实现2020年把华东师大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15年学校将重点开展几方面工作:

1.稳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以学校章程为引领,落实办学自主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学部制改革,落实教学科研二级单位的主体地位,并实施实体院系整体考核;整合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招生、培养、就业等不同维度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在本科招生方面,进一步落实大类招生、进校分流的招生办法,优化本科生生源结构,适当增加文理基础学科招生比例,拓展基础学科本科生就读应用型专业研究生的通道,促进考研比例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深化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改革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完善暑期短学期制度,丰富课程安排,面向全校学生滚动开设师范教育类选修课程,增加期望从教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培养过程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基本教学规范,推广班主任制度,建立更为完善的助教体系,进一步探索小班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交换生的学分互换机制,为更多学生创造出国访学的机会和便利条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推进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博士生论文质量;启动学位点循环评估工作。在学生工作方面,完善“大学工”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总结孟宪承书院改革经验,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书院制。

3.以新一轮学科建设为抓手,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接国家“争创一流行动”和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采取“分类支持、均衡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实施新一轮学科建设。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同时注重学科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以教育决策、城市发展、数据科学等跨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催生新兴学科增长点。做好重大项目的策划工作,重点建设好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等平台,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申报工作。实施重大和重点项目培育工程,提升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与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早做准备,认真做好重点实验室的迎评工作,确保评估顺利通过。

4.抓住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逐步实现科学设岗,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队伍规模调控机制;逐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体系,设置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不同的教师系列,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模式,为教师提供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完善晨晖学者、双百计划等各项人才计划,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同时完善转岗及退出机制;完善职员职级制度,改革职员考核评价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级晋升办法,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建立现代大学财务资源管理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校综合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基本经费和发展经费概念,加强经费统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发挥财务预算在学校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财务二级管理改革试点,健全院系财务管理机制,加大下拨经费的数额,赋予学部和院系更大的预算编制自主权。改革财务报销办法,在加强经费使用规范的同时,优化合理使用经费的渠道,努力解决报销难的问题。

三、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切实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是学校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坚持“学校与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努力解决各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一)关心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工作的主要成效

学校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和帮助解决福利待遇、居住条件、校园环境、子女入学等广大教职工关心的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加大投入,提高教职工待遇福利。2014年岗位津贴标准按照前三年的增长幅度继续增长,并由二级实体单位按年终奖方式发放;教师节前夕为全校4000余名在编在岗教职工发放校内伙食补贴;为离退休教职工发放年终一次性补贴。

积极落实房贴发放,做好教职工的住房保障工作。制定教师公寓入住须知手册、物业管理规约手册等,完善周转房和公租房的各项工作流程,做好周转房装修并配备设施,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温馨的居所。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教职工子女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后顾之忧。

2.多措并举,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加强膳食卫生检查监督,保证师生饮食安全。对全校餐饮食品卫生加强检查和督查,进一步完善了我校学生食堂“政府部门—学校后勤—餐饮服务单位”三级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扎实推进食堂“六T”实务现场管理工作。

进一步细化物业管理工作,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宿舍楼和公寓安装门禁系统等技防系统;继续对闵行校区学生共享空间、法商楼,中山北路校区文史楼和第五学生宿舍推进楼宇标准化服务的试点工作;对闵行校区本科生新生入住楼宇进行主题鲜明的设计装饰,对闵行第二教学楼公共空间进行拓展并布置,为师生提供新的沟通交流场所。

加强交通服务和管理,改善校园交通秩序。更换了新的运输服务公司承担交通班车运营任务。规范校园交通管理,在中山北路校区建设并启用智能门禁系统,对校园道路进行合理规划,规范校园内进出车辆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校园整体秩序环境。

改善校园和周边环境,完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修建。完成了中山北路校区详细建设规划。完成了闵行校区学生共享空间的设计装修工作,完成了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逸夫楼)、研究生12号楼(16舍)和3号楼(17舍)、设计学院时尚中心、对外汉语教学楼和新一到新四教室大修工程,完成闵行校区传播艺术楼音乐厅项目建设并交付使用;正在修建修缮的项目包括闵行生物站、设计学院行政楼、文科大楼圆形楼、田家炳教育书院等工程。

3.加强关怀,引领教职工健康生活。完善教职工医疗保障。提高教职工健康体检标准,新增了体检承办机构供教师选择。组织教职工参加暑期休养;为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障理赔。组织多场教职工健康检查和讲座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坚持推进教职工健身项目。组织教职工参加健走运动,先后开展了三期健走竞赛,期间安排阶段总结表彰、户外集体健走等多种活动。同时深入推动教职工课间操活动,举办第二届教职工广播操比赛。

积极开展教职工文化活动。以教工社团建设为抓手,努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2014年校工会先后组织了教职工饺子大王比赛、“我爱师大大家拍”教职工摄影大奖赛、京剧沙龙等活动,组织参加了上海市高校精品邮展、上海市教育系统职工钓鱼大赛、上海市教师书画展等多项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学校将认真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1.完善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学习借鉴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的薪酬分配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分配制度。2015年,校内岗位津贴标准拟继续上调,同时,学校将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基于绩效的薪酬福利体系和稳定的增薪机制;针对部分教职工因病致贫的情况,在重点做好医疗保障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帮困力度。继续提高教职工健康体检标准。

2.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积极拓展公租房房源,继续向市教委申请公租房租金补贴,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入住公租房的积极性。开发公房管理系统,规范周转房管理,实现网上报修、租金代扣代缴等功能。实行周转房整体保洁等人性化服务,提升住房保障工作服务质量。

3.进一步为教职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地方教育局、附属学校沟通洽谈,做好教职工子女预入学统计,根据已有规定,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工作。根据教职工子女入学趋势,在校区周边规划附属学校建设,计划在闵行校区周围再新建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各一所,进一步缓解目前学额紧张的现状,并推进完善教职工子女入读附属学校的程序和机制。

4.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做好中山北路校区规划报审工作;开工建设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闵行校区文化中心;陆续启动文科大楼、中北校区办公楼、中北校区体育馆、河东食堂、中北校区18舍大修工程;做好图书馆逸夫楼后续建设、闵行校区垃圾压缩站重建、文史哲楼文化环境建设等修缮工作;做好音乐学系文化环境建设;启动中北校区教育发展大楼项目、闵行校区理科重点实验室大楼的筹建工作。

5.深化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后勤服务,推进制定后勤改革方案、校医院发展与改革方案,调研制定华东师范大学餐饮管理办法,全面启用全校师生餐饮评价体系。继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增加两校区其他主要楼宇的无线网络覆盖,升级部署万兆认证系统和无感知认证,对学校邮件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完成中山北路校区技防数字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图书馆馆藏布局,改善图书采购加工流程,完善“绿色通道”购书计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6.关心青年教职工的业务成长和精神需求。继续开设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完善培训体系,培育优良师德,提升专业能力;为青年教职工争取更多到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加强青年教师联谊会平台建设,加大对院系青年教师联谊分会的支持,密切交流,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