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101-2021-0045发布时间:2016-01-06浏览次数:112

把握机遇,科学谋划 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陈群

201616日)

 

华东师范大学七届三次教代会召开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深入贯彻落实《华东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科学谋划“十三五”总体建设,持续推动关键环节和重点方面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一、2015年学校事业的发展情况

2015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年,是谋划制订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年,也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启动年。一年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积极谋划事业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一)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学校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订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1.深入开展调研,科学制订规划。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组,统筹安排总体规划、四个专项规划和教学科研实体单位规划进程。通过开展与标杆学校对标研究、组织召开系列师生代表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2.分析判断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总体规划中,全面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成绩与经验、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任务,突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学校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

3.做好新一轮学科发展布局。紧密对接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先后组织召开12场学科规划评审会议,基本完成对校内各一级学科的规划评审工作。形成了在学校和学部院系两个层面统筹建设资金和资源的学科建设新格局。教育学、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分别入选上海市高峰I类、II类计划。

(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学校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获批备案为契机,以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1.优化学术组织功能,提升教授治学水平。完成学校学术委员会所属的五个专门委员会换届选举,优化了专门委员会功能定位。2015年,组织召开3次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先后审议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方案、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方案等。各专门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在人才培养、学科规划、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咨询和决策作用。

2.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教代会工作机制。督办、落实七届三次教代会39件提案;完成了教代会代表的增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发挥各级教代会代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渠道作用。

3.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备案,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总体目标,这也标志着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制订《华东师范大学理事会章程》并筹备成立理事会。继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首次开展了教学科研实体单位年度考核工作。

4.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部制改革和院系结构调整。结合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整合金融与统计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部,推动学校经济、统计、管理等学科协同发展。整合化学及相关学科资源,组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整合软件、计算机等学科资源,组建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推进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整合,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5.推广书院制改革,探索育人新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孟宪承书院在学生管理、学业指导、养成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全国高校书院建设方面形成了较大影响。在总结孟宪承书院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筹建了经管书院(暂名),并将继续推进书院制改革。

6.完善学生工作架构,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完善学校“大学工”工作格局,进一步整合原学生工作协调部、学生发展与服务联合中心,成立学生工作部,下设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机构,以提高学生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水平。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建设,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绩。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教育方面,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加强教学督导力度。深入实施“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改革。完善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实施暑期短学期制度,利用短学期面向全校学生滚动开放教师教育等课程。启动2014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理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研究机构签署协议,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

研究生教育方面,启动在校博士研究生年度考核;确立研究生评教指标体系,启动研究生评教工作;启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增列海洋科学、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启动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完成12种专业学位点专项评估的自评工作;组织召开优秀研究生教学奖表彰会暨第一次研究生教学论坛;成立上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挥学校在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首次设立教学贡献奖,是我校迄今为止设立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奖励项目,分为杰出教学贡献奖、优秀教学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首届教学贡献奖评选中,来自全校范围的9位教师获此殊荣。

2.探索招生工作新模式。在本科生招生方面,继续推进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坚持在深化通识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宽口径专业培养,2015年共有15个院系按照大类招生,新增心理学类、学前教育类、特殊教育类、新闻传播类、物理学类、美术学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面实行学部院系分省负责招生咨询,探索建立学生招生宣传志愿者队伍。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继续实践和探索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博士招生继续试行“申请-考核”制。继续以“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为抓手,探索对特定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的方式。继续探索依托网站、微博、微信三者相结合的网上招生宣传的新方式。

3.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继续推进课程开放共享,鼓励学生自主选课。2015年,本科生开课总量6560门次;11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共享;6门课程新入选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荣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称号。建立涉及多学科、覆盖不同课程类别的研究生品牌课程群,开展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以分批立项资助建设的方式推进“慕课”课程建设,新立项建设3门“慕课”课程,23本教材荣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4个项目入选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4.深化教师教育工作内涵。启动“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开放式养成计划”,构建包括“教育理论与拓展、教学技能训练、学科教学和教育见习实习”四个教学模块在内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汇1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导师开设了12门教师教育拓展课程;搭建“教育实习远程管理系统”,探索现场指导与远程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继续做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选派优秀师范生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交流学习。通过教师技能中心举办各项教师技能相关活动,培养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对接基础教育国际化对教师发展的需求,探索国际课程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承担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项目,承办“发展中国家教育管理者及高级教师研修班”培训项目,成功获批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5.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立项153个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个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433个大夏科研基金项目。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周”、“创业教育讲堂”;组织申报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10项,全部通过评审并获得上海市创业基金会的资助。学校在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获三等奖四项、优胜奖三项;获得2015德国“红点”视觉传达包装设计奖和产品设计概念奖各一项。

6.丰富跨国跨校交流学习渠道。依托“2+2”联合培养、本科生海外交换学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本科生海外实习项目和暑期海外学校或夏令营交流项目,大力推进本科生跨国跨境交流,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2015年度,参加国(境)外交流的本科生数量首次超过700人,全校本科生在校期间出国出境的比例达23%110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出国深造,24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赴国(境)外交换学习、短期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完成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第十五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涵盖8个合作学科。

7.提升研究生创新培养能力。在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中,学校共有17篇博士学位论文和1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涵盖15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首次入选。50名博士生获得2015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的资助。学校成为全国推进“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12所高校之一。设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资助项目”,进一步提升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8.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与质量。学校留学生总体规模达6000多人。国际教育园区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学校合作伙伴以色列海法大学顺利入驻;学校与美国教育机构KAPA、美国中西部文理学院联盟ACM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

9.丰富学生工作内涵。继续整合校内资源,做好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抓住毕业季、迎新等关键节点,组织“百日千里跑向未来”、校史讲座、情景剧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倡导资助育人,认真做好奖、助、勤、贷、补各项工作。加强实践育人,组建5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共3000余名同学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2015年学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一位指导教师获全国优秀个人称号,29个项目和个人获上海市级奖项。组织全校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努力拓展青年志愿服务平台,组织近500名学生参与第十届全球孔子大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选派师生参与米兰世博会志愿服务,选拔一批学生到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参与西部计划,开展支教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岗拉梅朵”藏文化社团校园文化及支教活动》获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10.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举办3场大型供需见面会,1场上海教育系统师资专场暨实习生招聘会,2场招聘直通车,10场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选会;专场招聘宣讲活动300余场;通过就业网发布近4000家单位的各类招聘需求2万余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截至930日,2015届毕业生总体一次就业率达92.36%,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2.19%,本科生为92.62% 2015届免费师范生全部顺利就业,就业率为100%

(四)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增强科学研究实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以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改革科研体制机制,稳步增强学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

1.科研创新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理科到校经费首次突破3亿元,经费总额稳步增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8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类项目4项等,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列;牵头主持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9项。文科到校经费首次突破一亿元大关。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滚动资助,重大项目立项数为我校历史最高水平。在省部级以上年度项目方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1项,上海市社科项目24项,全国教科项目9项,总立项数列上海第一。

2.科研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根据新发布的2015中国自然指数,我校共发表自然指数数据库论文148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7位,较去年提升1位。学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现学校近年来在该类成果奖项上的突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5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个项目获得“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个项目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和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文科方面,19项成果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8项成果获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于上海高校第二位,为历届最好成绩。圆满完成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评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3.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认定,正式进入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名单,成为我校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建设论证,正式进入建设行列;新增“脑计算和认知科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我校创新引智基地数量达到6个,是全国引智基地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通过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式进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行列;完成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评估。继续推进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形成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机构框架。

4.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加快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间接经费、结余经费、横向经费等管理办法的优化修订工作,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能。提升科研的社会服务能力,与国家气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上海城市边界层气象联合观测基地以及城市气象与城市大气环境合作研究-培训基地共建工作,提升大气科学学科建设服务水平;长江经济支撑带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面向全国设立长江经济带专题项目;城市发展研究院团队正式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5)”。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中国金融研究院,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启动智库成果培育项目,拓展成果上报渠道。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科研力量,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与普陀区签订区校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开展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并购金融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合作。继续深化与闵行区、普陀区、紫竹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的联动发展。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队伍建设水平与成效

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学术梯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建设成效。

1.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本年度我校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共计25人,创历年新高;新增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及后备”以及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市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共计29人。

2.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引进和培育学校“双百计划”23人,其中,“紫江优秀青年学者”11人、“紫江青年学者”12人;“紫江优秀青年学者”中,已有13人获得国家高水平青年人才项目支持。引进“晨晖学者”19人。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海外研修工作,83人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其他资助项目。

3.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员聘任、分类管理、能进能出、有动力有活力”的人事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队伍规模调控机制。完善教职工分类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岗位任务及聘期考核为抓手,推动实施教职工的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设置,引导教师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促进教师更好的职业发展。

(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质量,增强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1.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签署华东师大、里昂商学院、闵行区和紫竹共建亚欧商学院四方合作协议,开展“2+2”工商管理本科双学位项目、“1+1”创新设计创业艺术(IDEA)硕士双学位项目、“1+1”定量金融与保险硕士双学位项目等相关工作。举办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合作培养教育管理硕士项目,有效拓展国际化合作资源。

2.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体系,持续推进中外高校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合作交流。推进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建设,获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1个;推进学科引智项目,争取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首次实施比利时KU鲁汶大学学者交流项目,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共建联合科研中心,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搭建合作交流新平台。继续派遣行政管理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知名高校交流学习。

3.增强孔子学院建设水平。成立孔子学院工作委员会,整合校内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资源,成立“国际汉语教师学院”,为国家汉办实施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化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持。落实国家汉办“新汉学计划”。承办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和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大会,服务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推广。

(七)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深化财务工作改革,提升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

1.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改革。深化财经制度建设,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修订财务报销规定,在报销中首次引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修订学部院系经费管理办法,深化财务二级管理、加强学部院系经费统筹。建设教育部三年滚动规划项目库,主动对接以预算评审和绩效管理为支撑的中央部门预算管理新模式。加强预算执行,建立预算执行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开展预算调研,梳理预算收支,重建预算框架体系,结合学部制改革,探索学部制财务预算管理新模式。

2.提升财务工作服务水平。解读财务工作制度,指导学部院系编制预算,帮助二级单位规范经费使用。深入机关及学部院系,举办财务知识专题讲座和制度讲解答疑会,现场解决问题。拟定《后勤财务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服务后勤综合改革。通过组织学习《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召开财务报销制度学习研讨会,加强财务管理服务工作交流,提升财务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化水平。

3.增强财务工作建设能力。根据上级要求,配合财政部做好财政票据使用专项检查工作,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票据使用。完成校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及时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完成规范教育收费整改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收费管理。配合教育部做好国内公务接待专项检查工作,学校二级单位自查自纠实现全覆盖,加强国内公务接待报销审核,严格执行国内公务接待相关制度。

(八)规范学校各项工作,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营造学校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以接受巡视检查等工作为契机,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学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优化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配合做好巡视检查,规范学校各项工作。2015年,学校先后接受教育部巡视组巡视、校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等系列专项检查和审计工作,全力做好巡视、专项建设和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扩大校内审计范围,加大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力度,开展对学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对学校科研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的审计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及产业规范化培训。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大学文化。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冯契先生百年诞辰、周淑贞先生百年诞辰、“胡焕庸线”提出80周年等为契机,通过纪念活动、主题报道等形式,传承师大精神、传播师大正能量。重点打造高水平文化论坛“杏坛高议”和“大夏舞台”系列文化艺术演出两大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学校中文主页全年发布工作动态2726条,微信公众平台总阅读量达到243万次。学校海外传播影响力排名全国高校第15位。

3.丰富文化资源,加强内涵建设。丰富学校档案资源。征集、收藏各类手稿、档案材料共计200余卷;出版《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文萃》、《光华大学:9090人》,完成“丽娃档案”的第二批成果编研出版;举办“创业家——崛起中的华东师大儒商群”档案图片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契机,联合普陀区档案局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加强图书馆工作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古籍和民国文献的统一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服务推广及文化活动;做好中北图书馆大修开放后续事宜,改造并提升图书馆内部软环境。

4.做好管理服务,营造良好氛围。落实一站式服务理念,新版师生综合服务网上平台正式上线。利用高级研修学院平台,面向管理骨干、纪检干部、后勤与产业管理干部、学校委派董事监事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其业务管理能力。探索机关党支部与学部院系师生党支部结对活动,建立了机关和学部院系党员联系制度,努力使机关服务更贴近师生需求。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和网上信访,信访工作整体呈现“二下降一好转”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5.加强校友联系,争取外部支持。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校友联系,召开第二届全球校友联谊会联席会议,成立中学校长校友会、浙江校友会、新加坡校友会等多家校友会,组织首届校友单位招聘会,圣约翰大学北京、上海和南京校友会相继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发动与支持学部院系做好争取捐赠工作,2015年学校共收到捐赠6000余万元人民币。成立香港工作组,促进与香港的交流与合作。与普陀区签署合作协议,与甘肃省教育厅、民航华东管理局、中航工业商发集团等单位签署或续签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二、对2016年学校相关工作的设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现状距离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两个一流”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仍处在需要爬坡过坎,埋头苦干,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尤其是学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总结“十二五”期间的相关经验,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出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通过重点突破,显著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进而实现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对2016年学校工作的主要设想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和全委会上刚刚通过的《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国家“两个一流”建设总体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学校的主要工作将围绕“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与“重点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这两项核心工作而展开。

1.全面落实综合改革方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修订,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学部制、大部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面向学部和院系下放更多的权力;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教代会、各级学术组织、发展咨询会的作用;成立理事会,吸纳校内外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招生结构,提升生源质量,适当增加文理基础学科专业招生比例,增强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输送研究生的能力;改进本科生培养模式,继续加强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推进与更多校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鼓励学生跨校、跨国(境)修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进一步做好孟宪承书院工作,推进“经管书院”(暂名)建设,探索建设新的书院。

稳定研究生规模,适当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构,初步形成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博士教育体系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硕士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注重打好专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统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学院,逐步推进师范生培养层次从“本科师范教育”向“教育硕士培养”的转型,提升师范生培养层次和质量。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全校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学部院系的作用,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服务工作,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和就业质量提升;改革培养模式,开展生涯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深造和出国比例,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地方创新创业项目和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地方项目,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通道。从长远看,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和调整学科布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建立学校统筹协调与教学科研实体单位自主调控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机制;构建新的学术荣誉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夯实博士后队伍,推进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新的薪资增长方案,探索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和多渠道分配模式;启动管理人员定编定岗,完善职员职级制度,建立职员职称晋升制度,推进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4)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综合事务的跨部门、跨系统协调机制,提升机关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财务二级管理改革,提高学校预算执行水平,加强经费统筹,建立基本经费和发展经费概念,发挥财务在学校管理中基础性、枢纽性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建立对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机制,主动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

2.以“两个一流”建设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推进新一轮学科建设

1)按照国家“两个一流”建设要求,启动争创一流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启动“争创一流行动计划”,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2)切实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地。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规划任务及主要指标,发布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和新情况;协调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结合新一轮学科建设与规划,依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制订或修改完成本单位的规划;建立健全监督考核、资源配备等落实机制,确保“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地实施。

3)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调整。根据“两个一流”建设总体要求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谋划新一轮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强化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教一地一信”高峰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城市研究、数据科学、神经科学等新学科增长点。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形成闵行校区以文理基础类学科为主,中山北路校区以应用类学科为主的格局。

4)完成新一轮一级学科规划。针对各个一级学科开展学科建设规划评审及预算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一级学科的预算拨付及过程管理工作;以一级学科为主线,将相关科研基地和平台的建设纳入相应学科统一规划;做好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准备工作,争取在学科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

5)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做好进入高峰I类的教育学和高峰II类的地理学两个学科的建设工作;根据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要求,开展IV类高峰学科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我校作为领衔单位可以申报高峰IV类的学科包括:心理、软件、统计、生态、大气、网络空间安全等,做好其他学科与兄弟院校合作申请高峰学科的工作。

3.着力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优化科研相关政策。改革相关人事制度,推进包括博士后在内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逐步扩大专职科研人员规模。改革相关财务制度,开展项目绩效考核,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盘活项目结余经费,推进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实行教学实体单位、科研机构分类指导和评价,将智库研究成果纳入到科研评价和奖励之中。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学部院系与基地平台一体化建设。文科方面,加快智库建设,争取新增1-2个上海市创新研究基地;积极组织申报上海高校“立德树人”研究基地;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工作。理科方面,推进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争取建设新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3)继续充实科研队伍。加大各学科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建设以领军人才为主导、骨干人才为支撑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鼓励支持以团队方式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利用基地等平台资源,设立专职科研人员系列岗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探索海内外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机制。

4)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推进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组织的高层次科研合作;加快与上海纽约大学合作的联合研究平台建设,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中法联合研究院的合作研究项目等多个联合研究平台建设;以海法上海中心为平台,推进我校与海法大学在脑科学、数据科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5)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抓住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前布局,做好重大项目的培育工作,增强经济金融、国际关系、城市研究、海洋科学、生态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强化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和平台的咨询服务功能,做好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等国家级重要智库的建设;继续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实现突破;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6)努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积极参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把科创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实现从科创向创业的转化。落实与普陀区、闵行区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以华东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与普陀区共同打造“教育科技”新行业,共建研究院,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闵行区、紫竹园区共同推动“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推动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共建的亚欧商学院等机构入驻闵行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三、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广大师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更应该是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和获益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以师生为本,努力回应师生的现实诉求,在维护师生权益、满足师生需求方面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关心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主要成效

学校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和帮助解决福利待遇、居住条件、校园环境、子女入学等广大教职工关心的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提高福利待遇,努力解决后顾之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上海市相关规定,分批次完成全校在职教职工的工资标准调整;提高退休教职工养老金;提高教职工健康体检标准,并新增体检机构供教职工选择。积极挖掘协调多方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教职工子女入学开辟新的渠道,争取优质教育资源。

2.完善后勤保障工作,营造优美环境。加强膳食卫生日常监查,确保师生饮食安全。结合市教委春节高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食监所的安全督查,按照“政府部门—学校后勤—餐饮服务单位”三级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全校食堂食品卫生日常监管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确保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

继续深化、细化物业管理工作,落实“人防、技防、强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两校区宿舍楼全部安装门禁,对两校区部分学生公寓进行楼内公共空间的设计布置,积极推进学生公寓6T建设;对标准化楼宇人文楼、法商楼的大厅等进行文化建设布置,完成中北校区数学馆、老年大学、老教授之家的修缮,营造更加人性化的办公环境。

加强交通服务和管理,改善交通运营条件。20155月,调整了闵行校区教师交通班车时间;新购置的车辆已投入到学校班车运营中;进一步规范校园交通管理,重新启用了闵行校区虹梅南路校门,并着手校门设计和建设工作。

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推进专项行动和综合治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确保校园安全。继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2015年学校再次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单位。

改善校园和周边环境。完成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闵行体育馆大修项目,完成法商楼资源整合与文化环境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成闵行生物站项目建设,完成闵行校区两路供水改造工程,完成能源监控中心标准机房建设,文科大楼大修项目预计于20161月底竣工,新建河口海岸大楼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学生共享空间外环境建设一期接近尾声,积极推进闵行中文系一楼局部改造工程、中北8舍、18舍修缮工程。

3.强化网络支撑,提升信息化水平。致力于校园网出口改造,优化出口路由;继续增加出口带宽;升级网络认证系统,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网络访问体验。在学生宿舍区引入多家网络运营商,探索实施“1+N”服务模式。改造两校区6个视频会议室的中控,优化对视频直播服务和视频会议的支持。推出基于“微信企业号”服务的微信服务平台,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为师生提供多平台的移动终端自助充值服务。

4.加强人文关怀,引领健康生活。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策划组织教工运动会。继续组织教职工暑期休息休养活动。关心女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关心青年教职工和下一代的成长,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学习交流、健身培训、健康体检和资助活动。丰富老同志文化生活,组织各类学习会、报告会、微论坛、情况通报会等活动;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三看活动”,做好老同志节日慰问费、健康休养费等发放工作。

开辟新的帮困渠道,努力解决教职工困难,为教职工谋福利。继续做好全年大病补助基金,门急诊、住院保险理赔、年终帮困“送温暖”等工作。为全校近3800名教职工办理了工会服务卡。新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爱心基金》,以进一步加大帮困的力度,为广大教职员工的健康设置多重保障。

(二)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学校还将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整体待遇和满意度,解师生之难,帮师生之困,提高办事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1.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在保障基本待遇、建立正常增薪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制订,积极探索基于绩效的薪酬增长体系和多渠道分配模式;启动校医院改革工作,多渠道构建教职工疾病医疗保障体系。

2.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积极拓展公租房房源,继续向市教委申请公租房租金补贴,调动教职工入住公租房的积极性。完善公房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周转房管理,实现网上报修、租金代扣代缴等功能。实行周转房整体保洁等人性化服务,提升住房保障工作服务质量。

3.做好教职工子女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从长计议,构建教职工子女基础教育服务体系,与工会、属地教育局、附属学校等部门联合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预案;推进和落实与闵行教育局、中航工业商发集团合作共建小学、幼儿园工作,缓解闵行校区教职工子女入学压力;充分挖掘校内家教中心、附属学校和校内可用空间等资源,开展教职工子女课后护导公益服务,为教职工消除后顾之忧。

4.继续新建和改造校园基础设施。稳步实施河口海岸大楼建设,推进理科重点实验室大楼、闵行校区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启动中北校区教师发展大楼建设工程设计工作;完成中北体育馆、河东食堂、中北办公楼、文附楼、田家炳教育书院(二期)、中北8舍、18舍修缮工程;启动工会大楼、巴甫洛夫实验室、闵行学生共享空间(二期)、文科大楼周边景观改造、丽娃河东岸(局部)改造等工程设计和建设工作。

5.继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网出口带宽扩容;完善宿舍区网络的“1+N”服务模式;引入社会专业化力量,逐步实施托管邮箱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软件视频会议服务,为学术讲座、校内重要活动等的直播、异地交流等提供便利;推进智慧教学平台、资源保障信息平台、师生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启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推进微信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

6.关注教职工的业务成长和精神需求。开设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培育优良师德,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为青年教职工争取更多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健身、兴趣小组活动,满足教职工的文化需求,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做好困难教职工的帮困互助工作,争取更多资源,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学校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