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华东师大赛区暨金融科技前沿与发展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0-12-28

  12月19日,“第一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华东师大赛区暨金融科技前沿与发展论坛”在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召开。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上海市黄浦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上海亚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大亚浦金融科技应用研究院共同承办,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提供全程指导。论坛以“科技赋能主流金融”为主题,汇集了全球多地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助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推动技术挖掘与金科项目启航。

聚合校企资源,助推金融科技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在致辞中指出,当下,金融科技正处于时代的风口,以人口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整个金融业态。华东师大作为地处上海的国家一流A类高校,近年来,学校金融学科以经济与管理学部建设为依托,深入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工作创新。同时,钱旭红校长表示,目前正在设想“三步走战略”,希望通过这一战略推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国家在此领域发展作出华东师大独特的引领性贡献。相信围绕着第一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一定能够进一步聚集校内外国内外金融科技的创新资源,为加速推动金融科技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致辞

  亚商集团董事长、华师大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陈琦伟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份,但从我们所处的场景角度来看,2020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真正是一个转型之年、转变之年,而转折意味着你要寻找有没有真正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从现在的认识来看,从人类经济史来看,从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转到其他国家成功经验来看,到了一定的节点,除了人的主观愿望以外,科技是非常实质性的,而且超过人的主观愿望以外的力量,会改变经济对历史运行的轨道。大数据的开发、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结合不是1+1=2,数据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完全变成了一种新的资源,而我们正处在它的元年。

亚商集团董事长、华师大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陈琦伟致辞

  会上,在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副校长周傲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以及亚商集团董事长、华东师大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陈琦伟的共同见证下,“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验室”签约仪式举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俞枫、上海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朱英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首席信息官周衡昌依次与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书记、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岳华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启“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验室”校企合作新篇章。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验室”签约仪式

四大维度共助金融科技健康维稳

  华东师大副校长周傲英从区块链的角度,对金融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他认为,区块链是新一轮金融科技重新走入大众眼前的一个影子,是典型的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典范。其本质是用数据来重塑人类的信用体系,对中国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情,信用体系建立了,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这是区块链根本意义所在。数据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和纽带,人是万物之灵,所有的一切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新型金融科技以大数据为核心,用于解决金融问题的信息技术。只有信息科技的人理解了金融,才能发明新的技术。现在,华东师大也在从数据库角度来做区块链,并且新一代数据管理分析系统获得国家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和教育部一等奖。

华东师大副校长周傲英演讲

  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则从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角度,贡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连平提到,近几年金融行业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所引发的风险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一般认为风险涉及四个方面: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会上,连平着重讲到,行业垄断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尤为注意。金融科技发展之后,大而不能倒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监管要特别关注的。在此之外,监管需要面临的还有多而不能到、快而不能及的问题。 未来监管该怎么做?他认为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框架,并提出了包含明确金融科技公司认定的标准、构建金融科技公司监管指标体系等八个维度的监管举措。同时,他表示金融监管也需要关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最重要的是突出公平原则,也要注重提升审慎性和穿透性。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演讲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网络计算机终身教授张峥带来了全球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最新、最前沿的发展成果。在演讲中张峥用“你是谁”的哲学问题开篇,用老药新用、信用评估等生活案例将与会嘉宾引入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世界中,他讲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做假,也可以做监管,做好事。最后,以印度小哥为例,谈到:“对于码农来说,也是有理想有情怀的,希望培养下一代年轻人。这个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但是世界肯定是连接的。”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网络计算机终身教授张峥演讲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首席信息官周衡昌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切入,从对金融科技的理解、怎么做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如何全方位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转型可以选择的技术路线等四个方面,看现代银行业拥抱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化银行。最后,周衡昌提出,银行业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数字化银行而言非常重要。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首席信息官周衡昌演讲

  演讲结束,在华东师大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亚商集团董事长陈琦伟,华东师大校长助理、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斯阳,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娟的见证下,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军、上海亚商投顾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佳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书记、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岳华进行战略合作签约。


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科技赋能主流金融,注入发展新动力

  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未来科技又将如何赋能主流金融?由华东师大统计交叉研究院副院长杜刚主持,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俞枫,新加坡交易所副主席、董事总经理陈庆,上海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朱英华,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娟作为圆桌嘉宾,共同参与“科技赋能主流金融”圆桌论坛,对本场论坛进行升华和总结。

“科技赋能主流金融”圆桌论坛

  俞枫从金融科技为国泰君安的业务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和挑战出发,表示“金融科技对主流金融机构来说,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手段和可能性,也能更好的接近客户,走进客户,融进产业。金融科技的风口不在于某一个,关键是找到场景做,这些技术发展才是健康的。如果技术发展很难落地,产生效益也是不容易。”

  陈庆从如何平衡金融创新和监管谈起,“金融科技和监管,可能是金融科技和风控之间的关系。而科技和风控永远在平衡的一个过程当中,金融科技和监管其实没有矛盾,金融科技和风控其实也不是矛盾,而是在运用过程当中不要忘了要理解这些风险,怎么能够把科技在金融里面落地。”

  朱英华以资深的金融从业者的角度出发,“银行的初衷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满足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花多少钱就足够了,关键是产生符合大家期望的产出。”对于未来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主攻方向,他表示,数字是很重要的资产,创新要关注数字。

  李娟从数字货币的发展和未来的应用场景切入,“银行和科技双方的定位,一个不要太拘泥于我是一个实现部门,还有一个不要太拘泥于我是一个传统金融机构。双方定位都要往前走一走,这样的金融科技融合对将来的数字货币,甚至是银行结算功能,都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对于市场颇为关注的数据隐私问题和人工智能对金融科技等的应用,四位嘉宾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俞枫表示,数据基础对金融机构来说很重要,数据是重要资产,最后留下来的是客户的数据资产,保护客户的资产核心的数据是传统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必须重视的,也是底线。朱英华认为,用数据,要尊重客户的意愿。未来的社会是合作共赢的社会,没有可能单方去赢,这是银行人的良心,银行人的监管底线。对于人工智能,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会不会成为现实,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怎么做选择和决策,但不应该为了个人私欲,放肆地、无限制地去往前推进程。陈庆则表示,现在的金融、科技,不是某一个金融机构或者某个产品,而是一个生态。当市场的生态效率能够高到很透明,信息很容易取得的时候,人工智能真的有可能起到非常超越人类的作用。李娟提到,大量需要融合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对金融学科的敬畏心、尊重和踏踏实实的学习,最终和现在的科技融合以后形成复合型人才。这是未来市场上面,包括金融机构、科技公司需要的未来之星。

  同日上午,首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暨华东师大赛区复赛同时进行,复赛分为逸夫楼和科学会堂两个赛场同时进行,28家金融科技企业和高校代表团队带来一场科科技赋能金融的思想盛宴。本次比赛,由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副院长阳德青,华东师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明,上海市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娟,新加坡交易所副主席、董事总经理陈庆担任逸夫楼赛场评委,由平安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产品总监王睿,上海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朱英华,国泰君安信息技术部数据技术主管苑博,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金澈清组成科学会堂赛场评委。针对项目路演,专家评委进行专业点评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本次大赛共有53个项目进入复赛阶段,共18位评委参与项目评选,发表7篇主旨演讲,进行3场专题研讨论坛,直播访问人次累计超过35,000人次。大赛以“创新、应用、赋能金融科技新时代”为主题,通过专家指导、资金帮扶、投资对接、政策落地等赋能措施帮助项目落地,以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政企学研融”紧密结合方式,快速聚集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资源,为金融科技新经济扬帆起航注入新动力。

图文、来源|华东师大金融科技研究院  编辑|彭佳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