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启动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十周年庆祝活动

发布时间:2021-03-17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312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十周年庆祝活动正式启动,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教育园区首任管委会主任庄辉明,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教育园区理事会理事长李志聪,吴泾镇党委书记杨其景,闵行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李光华,紫江集团副总裁胡兵,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施洪亮、冯剑峰、刘萍及闵行各附属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等参加活动,共同回顾园区的发展历程、展望园区的未来。

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十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

  年年树木,岁岁育人,如今已一步一景,一季一画。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由华东师大、闵行区教育局、紫竹高新区三方合作共建,并得到吴泾镇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幼儿园开学,2012年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附属初中开学,标志着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全面建成启用。

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全景图

  十年征程、十年跨越。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十周年的史册上,书写了园区每一位拓荒者、奋斗者和领路人的奋斗故事。 十年前,华东师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平台,协同合作,全新培育与发展了学校作为一所国家级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园区、社区以及以附属学校为代表的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地推动着区域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园区采用以领导小组负责宏观决策指导、理事会统筹各方资源、管委会具体协调服务并辅以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持的管理新机制,保障了园区办学主体的良性运转、园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园区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来,教育园区各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逐渐形成“空间共享、特色共育、课程互衔、师资优培”的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优质教育品牌。与会嘉宾在校园长的陪伴下一同参观了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成果展示馆,回顾园区十年的发展历程。

参观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成果展示馆

  启动仪式上,园区十周年庆祝活动纪念标识正式发布。施洪亮代表华东师大、华二附属初中和园区为大家诠释了标识的寓意。与会嘉宾共同点亮标识,正式启动十周年庆系列活动,助力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再创辉煌。

施洪亮代表华东师大、华二附属初中和园区诠释纪念标识的寓意

  2004年,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正式启用。在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华东师大积极加强与闵行区人民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实现与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势互补,主动发挥教育学科特色优势和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作用,积极推进校区、园区、地区三区深度融合和联动发展。2018年以华二紫竹校区、附属初中为核心校的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成立,华二紫竹双语学校、华东师大闵行永德实验小学、华东师大闵行永德实验幼儿园的加入,使教育集团呈现“多学段、多体制、多模式”的特色,标志着园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启动仪式上,华师紫小兼华师永德实小校长张计蕾将戴立益副校长为华师永德实小题写的“永”字带到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寓意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各校紧密合作,永续发展。

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华师紫小兼华师永德实小校长张计蕾为“永”字揭牌

  来宾们高度赞扬了园区十年的丰硕成果,讲述了他们与园区成长的故事,并对园区未来发展作出前瞻性指导。戴立益代表华东师大对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感谢,称赞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在多学段、多体制、多模式融合发展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他引用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讲话,号召所有教育者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教育情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园区的卓越发展。他表示,华东师大会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优势,关心支持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和闵行基础教育的发展。

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致辞

  恰逢植树节,全体嘉宾和校园长、师生代表一起为园区新添两棵“榉树”,表达对学子的殷殷期盼和美好祝愿,并为紫竹幼儿园、紫竹小学和华二附属初中的“上海市花园单位”揭牌。

全体嘉宾和校园长、师生代表一起为园区新添两棵“榉树” 

紫竹幼儿园、紫竹小学、华二附属初中“上海市花园单位”揭牌

  启动仪式上,园区各校师生用精彩的节目来展现自己在园区的成长经历,表达自己对园区的热爱之情。华师紫幼的小朋友们带来舞蹈《小松树》,用灵动的舞姿展现他们在园区里快乐成长;由华师紫小茅菲菲老师创编的诗歌《树的自白》,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师生动情朗诵,传递出播种希望,耕耘未来的信念;最后一曲大合唱《我这样长大》唱出了园区所有学生的心声。

师生共同朗诵原创诗歌《树的自白》

  作为华东师大附属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垂范之作,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将在建党一百周年、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园区成立十周年的三庆之际陆续开展系列活动,并以十周年的积淀再续动力、再创佳绩。

  


图文、来源|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 教育集团  编辑|彭佳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