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革发展专项决策信息(发展规划部)

华东师大组建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索取号:010101-2023-0046发布时间:2023-05-09浏览次数:69

       1979年5月7日,华东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最早建立计算机科学系。历经四十余载,计算机学科如今已成为学校人工智能的交叉赋能引擎。日前,华东师大合并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组建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5月7日,华东师大举行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对话圆桌论坛。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副校长顾红亮,教育学部主任、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袁振国,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嘉宾代表,计算机学院老领导、校友代表,和智能教育研究院管委会委员、校内相关部门院系负责人、计算机学院全体师生等共同见证。

  


推动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华东师大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抢占智能教育学科发展机遇的重大选择,也是学校在战略层面上推动信息学科与包括教育学科在内的其它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更是学校着眼未来十年学科发展布局的战略选择与机制创新。

  

副校长顾红亮介绍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组建情况和新领导班子情况

  成立大会上,副校长顾红亮介绍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组建情况和新领导班子情况。他指出,新学院的组建是推动智能教育纵深发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整体进步的战略选择。

  

校长钱旭红、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以及学院新班子成员为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

  校长钱旭红、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以及学院新班子成员为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余佳、周爱民、贺樑、陈蕾、徐世猛、张凯、江波组成学院领导班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爱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爱民代表新领导班子发言,他表示,学校决定组建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基于未来趋势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践行学科交叉、有组织科研的重大创新举措。未来,学院将谨记“四个面向”的要求,持续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学校交叉融合;瞄准学术前沿、夯实前瞻性基础研究;融汇科教、产教和智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院士通过视频致辞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院士在视频致辞中向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表示真诚的祝贺,他期待未来能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合作,成为国家和整个世界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实践的先驱者。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致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审时度势组建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智能教育高峰学科建设和计算机学科形成特色优势的重大机制创新。他希望学院能以更高的学科站位和国际化视野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推动国家和上海市数字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朱浩瑾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朱浩瑾代表兄弟单位致贺辞。他期待交大计算机学科与华东师大计算机学科未来继续携手并进、砥砺前行、追求卓越,为中国的计算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表示,推动教育与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组建新的计算机学院是对求实创造校训精神的又一次生动诠释。梅兵代表学校对学院的建设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新学院党政班子加强学习、勇担使命,团结依靠和带领全院师生推动学院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是希望新学院全体师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支持新一届党政班子的工作。

  

成立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张桂戌主持

  成立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张桂戌主持。


聚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随后,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对话圆桌论坛活动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有助于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研学。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主持。

  

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主持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围绕主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表精彩的主旨报告。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范式、场景、技术系统性创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将从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转变成“师-机-生”复合主体,人机共融,教学相长的教育,将从“PPT+视频”的场景转变成沉浸式、交互式场景,将从千人一面的教学转变成精准滴灌的个性化导学以及过程性、细粒度、多维评测。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围绕主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表精彩的主旨报告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育的问题,他表示人工智能必将赋能教育、但不能替代教师,人机协同将成为发展趋势。郑庆华分享了他的团队通过大数据知识工程的研究,研制的基于知识森林的个性化导学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他提出,“教育数字化”未来的发展应当关注“一硬一软六工程”,即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建设面向招生考试、学科大数据、知识图谱、数字教材、就业大数据和决策支持等六大工程,构建智慧教育的“四梁八柱”。

  

跨学科对话环节

  跨学科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与哲学”“人工智能与社会”三个主题进行分组对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王延峰、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就“人工智能与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对话,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主持对谈。在对谈中,袁振国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当中的运用,不仅是赋能,新的形态的创造才是人工智能引起教育变革、重塑未来形态的真正意义。

  围绕“如何让人工智能为人的发展服务?”,王延峰提出三个建议:第一,需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第二,需要重视交叉研究;第三,重视通识教育,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吴飞结合人工智能学科课程建设工作,指出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认为人的主动性在人工智能的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要重视教育背景知识在赋能和范式转变中的重要性。

  魏劭农着重探讨ChatGPT与教育的关系,他表示ChatGPT本身就是一个“提问与回答”的学习场景,这与教育的本质和源头相一致。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来掌握机器、引导技术,这是一个生存与毁灭的问题。

       对谈中,专家学者进一步就“ChatGPT与教育的关系”谈了各自理解。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高瑞泉、教育部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龙年是“人工智能与哲学”主题的对谈嘉宾,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南平主持对谈。

  余南平提出,在哲学语言层面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西方知识分子心理底层的一种历史情结。

  围绕“西方对人工智能的热衷”,童世骏指出,古希腊哲学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西方科学的发展受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不断前进。未知世界有强大吸引力也伴随风险,我们要时刻保持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才能更好地探索未来。

  高瑞泉进行补充,他提到不光是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的传统便是无限进展、无限追求,无限地要追求新知。从中国传统哲学来看,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前者的“道”应该是可以言说的,后者是不可言说的。ChatGPT或者说人工智能基本是沿着人的意识现象,主要还是理性的认知、概念的推理,跟“天道、人道”的“道”还是有所区别。

  林龙年指出,人类的脑工作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但计算机领域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机制,并取得重大突破,这是对脑科学的一次挑战。同时,ChatGPT的预训练与人类的教育过程存在相似性,因此教育的关键是判断“什么样的预训练是最核心的?”。

       在对谈中,专家学者还围绕“国际竞争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展开深入的交流。“人工智能与社会”主题的对谈嘉宾是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刘三女牙、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主持对谈。

  对谈伊始,吴冠军提出当下是否正在面临“奇点”的挑战和全社会性的冲击的问题。

  刘三女牙教授对此持有较为审慎的判断,并给出了三个层面的正向观察。一是实践层面,ChatGPT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人工智能实际上被视为某种主体;二是科学研究层面,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赛道,在研究对象上拓宽了思路。他指出,文化和文明是在人类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用于安顿人类灵魂的存在,这是ChatGPT目前还无法扮演的角色。

  王新表示,假如通用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出现,它一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奇点”,但目前所能看到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ChatGPT版本,还是弱人工智能的一个快速成长阶段,还没有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它的特点可能在于,在专门任务的解决上进步很快,甚至远远超过人类。未来,期待它的继续进步、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文贵良首先抛出问题,“有没有一个文学的‘奇点’即将到来?”,随后为大家阅读、对比和分析了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所创作的三首诗,发现人工智能在写作逻辑、写作模式和创造能力上和人类还有较远的差距。他一方面表明了对人类创造力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希望人工智能写出更高水平的诗歌来挑战人类的语言创造力。

  近年来,智能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学部、计算机学院凝聚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供了历史契机,新学院的组建成立,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统筹建设计算机系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学科领域,保持和发展既有优势方向的同时,重点发展智能教育,形成特色、增强影响力,获取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新动能。

攀高行远,以智能育卓越,胸怀国之大者,着力创新策源!



图文、来源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联丨戴琪 编辑丨余苏宁 编审丨郭文君、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