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华东师大学子在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工作的情况下奔赴祖国各地上野外实践课,将广袤大地作为行走的课堂,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行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一起来看行走天地间的沉浸式“大课堂”!
广袤大地:处处皆是行走的课堂
在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特色改革领航青年团队部分教师带领下,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地理科学、历史学系历史专业拔尖班师生30人赴新疆乌鲁木齐,依托“地理学跨区域综合实习”课程和地理科学学院“北天山课程思政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全球变化视角下‘一带一路’水资源演化对社会的影响:过去和未来”主题野外实习。
从海拔4000米天山1号冰川发来的祝福
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在艰苦的野外实习中传承地理学前辈为国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学子“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坚定决心。
教务处、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近30名师生,历时14天,跨越3093.3公里的直线距离,用双脚丈量彩云之南。这是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首次开设的长时间、长距离的野外实践课程《丈量美丽中国》。
师生们在元江干热河谷、玉龙雪山、哀牢山与万物生灵“亲密接触”;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西南联大旧址、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与寻甸民族中学学生手牵手,一起“寻梦、筑梦、追梦”;同三位援滇挂职干部座谈,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奋进动力……
此外,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暑期国情社会考察实践”系列活动,走访崇明区港沿镇政府、华闵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校友企业、用人单位等,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展就业工作新思路。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30名本科生在上海、苏州等地开展区域规划实习。从乡村、城镇、小城市、特大城市等多个空间尺度帮助学生在野外工作中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提升区域分析能力、训练综合思维,并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地方发展的意识,在田野工作中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体验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厚植家国情怀。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6名本科生赴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开展“一带一路”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东起上海,西至嘉峪关,横跨2800公里,全程5854公里,途径三省六市共二十二个考察点。在为期十二天的田野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结合本科三年来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课程中所学内容,认真观察、积极调研、实时总结,完成学院首次远距离、多节点的跨区综合实习。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书院)8名同学开展了山村互助养老自组织培育干预研究,通过帮助学校对口帮扶单位云南省寻甸县的2-3个山区农村建立互助养老的自组织,推动当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从而助力当地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寻访校友,了解《资本论》全文首译者的信仰选择与人生故事,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书院)7位同学组成的研读小组开启了郭大力的寻访之旅,挖掘学校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师大红色基因,讲好师大红色故事,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让红色成为师大学子的精神底色。
为提升双学士学位项目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参与能力,政治学系聚力建设了《国情调查》课程,扎根中国大地,以“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三个板块构成政治传播系列实践教育。
政治学系联合大夏书院,以“百年回眸:政治传播系列实践教育之红土地板块”为主题,在江西省会昌县融媒体中心及和君小镇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并在江西会昌开展了11天的专业实践,完成10余部政治传播视频实践作品与2篇社会调查报告,使学生在红色历史学习与政治传播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实践有效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的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学院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走系列之“聚焦百年经验,寻访话语体系”实践团深入上海市典型街道社区进行访谈调研,以话语视角展现百年复兴的历史巨变,体味党在百年伟业中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主线,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和话语构建经验,鼓励学生在深入群众中学思践悟,以着眼当下、展望未来。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7人前往重庆市武隆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为挖掘党建话语体系变迁历史,探索巴渝乡村振兴模式,实践团队先后到沧沟乡大田古村、天池苗寨乡村文旅结合示范点、火炉镇呐溪原乡及仙女镇荆竹村现场实地参观考察,并赴武隆区档案馆收集资料。
外语学院“多语种讲‘四史’”学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暑假期间继续发挥多语种优势,努力用外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其中,“多语种讲长征”小分队成员通过查询史料、参观纪念馆、探访当地红军家属等方式,收集整理一批发生在家乡的红色长征故事,运用英、日、法、德、俄、西六种语言讲述出来。
“沪忆·红色之旅”小分队成员立足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走访调研上海红色地标,制作“上海双语红色地标”宣传册,为传播上海红色文化贡献外语人的力量。
“我是中国共产党员”小分队成员将视角聚焦于学校校史与外语学科发展史中优秀党员的青春奋斗故事,用英语传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员风华正茂的生动群像。
发挥优势:以行动促进乡村振兴
来自教育学部的7名学生志愿者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理想,在湖南省醴陵市沩山镇大林村佛年学校开展为期十天的第七届“佛年爱心夏令营”。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群,结合当地红色资源,针对性地开发传统科学创新、素质拓展等基础课程,开展特色拓展活动。
团队成员共开发了“开眼看世界”和“党史大家学”两类共十余节课程,更增添了反网络暴力视频等多样资源,以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当地学生视野与知识面,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此外,教育学部22名志愿者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子女开展特色暑托班,帮助各位家长解决暑期“育儿难”问题。
项目团队依托其学科背景与专业能力,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神州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两大主题,开设了党史学习教育课、航空航天发展史课、国学经典诵读课、哲学思维养成课、生涯发展教育课等丰富课程,助力孩子健康、全面成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向日葵”志愿者团队的13名同学在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开展为期十天的“智创未来,编译之旅”暑期夏令营,开设ehsiak计算机专业类课程、科创训练营和综合素养提升三类课程。
课程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计算机编程基础和树莓派小车实践,同时,还融和了美育课程和心理沙龙,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由软件工程学院近30名同学组成的团队分别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中学、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开展“科创一夏 编码未来”创客夏令营。在为期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团队成员设计了包含基础通识课程、核心技术课程、思维培养课程在内的立体化、全方位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当地中小学生形成基础编程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发挥学院教师教育优势和科技力量,邀请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师生一行共10人来沪开展“边疆科技教育梦”主题活动,助力边疆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与竞赛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发展,实现边远地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梦想。
哲学系党委结合“教育筑梦”计划、“百年大党正青春,我是基层宣讲员”社会实践,组织优秀师生党员宣讲队远赴青海开展“党史宣讲·教育梦想”活动。
宣讲队围绕家乡、系史、学科史,向西宁市第十二中学、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哈城学校、寺寨乡中心学校近700位学生带去了党史宣讲报告。
活动让听讲的学生们接受红色精神的陶冶,从中汲取力量。参与宣讲党员同学也从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思出发,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增强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和民俗学研究所联合教工党支部、学院硕博士生9人一行来到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
社会发展学院在江西上饶市铅山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23名同学分别组织综合素质和英语口语两个夏令营,充分发挥综合学科、能力优势。
通过科学、心理、扎染、研制、舞蹈、合唱、口语、儿童剧等多样化课程,为武夷山小学、实验小学、汪二小学等15所中小学、共47名学生带来了能力和趣味的双重收获。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团队8名成员来到扬州华东师大广陵实验初级中学开展为期5天的“国学经典研习夏令营”。旨在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引领青年学生汲取国粹能量,讲好中国故事。来自广陵实验初级中学的50名中学生参与了活动。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指导下的镜双语学生话剧社将革命题材的历史剧《红豆》,搬上舞台。一群热爱话剧的大学生走进上海市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走进上海市江宁学校,不仅展现了师大学子的青春风貌,也将学生话剧的“思政”小课堂,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大阵地。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十周年的“小树慢慢长大”暑期公益夏令营今年在古田会议会址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举办。31名志愿者带领120多名小营员,参与主题式课程、个性课程、项目化学习三大模块课程。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带队 “心声”实践队赴海南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开展“澄心澄意,迈步未来”生命教育实践营会。依托学院专业资源,创新心理学院品牌实践项目“音悦之声”的“心理+音乐”课程设计,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面向华迈一百多名准高三学生分成两批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来自清华大学、华东师大、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师生参与了由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台湾)和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合办,由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和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承办的首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
师生跟随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废墟上的涅槃》一书的导览,前往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光明村、甘家寨与卯家湾三地开展调研,走近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深入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亲身感受我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切实体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党委组织10余名师生组成“追光”大学生科普宣讲团赴云南省曲靖市,开展为期10天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宣讲团师生结合专业优势和自身特长,提前设计了科普、人文、美育、体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五大板块系列课程,先后在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第一中学、大井镇第二中学,为两所中学470余名学生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宣讲团师生根据学校条件、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设备、优化实验流程,帮助孩子们提升科学素养、涵育人文情怀、感知美好生活、锻炼身体素质、坚定意志品质,用科学之光点亮孩子们逐梦的路。
孟宪承书院派出“寻·孟”实践队赴云南省寻甸县开展“师大五色幸福之花,绽放寻甸基础教育”主题社会实践。书院师生一行15人用脚步丈量寻甸,与线上211名公费师范生“云辅导”志愿队伍一起践行未来教师的使命担当,以教育行动助力寻甸乡村振兴。
此外,华东师大岗拉梅朵藏文化社12名社员代表由孟宪承书院带领赴西藏拉萨,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调研小队在充分查阅拉萨地区教育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实地走访专门场馆、大中学校和红色场所,与华东师大在拉萨工作优秀校友座谈,并结合街头采访和入户调研等形式对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教育、城乡和文化发展进行深入调研。
为助推青少年家国情怀培养,拓展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新形式和新路径,2021年暑期,大夏书院80名师生先后在四川攀枝花、江西弋阳、贵州贵阳、贵州台江、上海市奉浦街道等地开展“家国新体验,筑梦新生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夏令营,为500余名中小学生播下梦想的种子,提供立体化学习体验,以新青年的视角和方式播撒筑梦新时代的火种。
此外,大夏书院师生聚焦“驻村第一书记”,先后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开展实地调研,以青年视野探寻乡村基层干部工作实况,助力乡村振兴。调研队伍走访13个行政村与1个移民安置点,深入19户家庭、5家当地企业、2个产业园区,专访10位驻村第一书记,生动描绘青年学子眼中“驻村第一书记”的画像。
光华书院师生共同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微课58节,通过社会实践队、爱心暑托班、易班优课等平台途径,用活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师生奔赴延安、宁德、古田、赣南、德宏20余地,跟随总书记步伐,走好“初心之旅”,讲好“红色故事”,调研乡村振兴。
学生第二党支部带着趣味党史课程走进闵行区新虹街道爱心暑托班,在200多名孩子心中播撒“信仰的种子”,社会反响良好。
云上夏令营:学习交流不打样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线上举办为期三天的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几十余所知名院校的125名优秀大学生参与。本次夏令营活动内容包括院/室介绍、学术报告、实验室参观、师生在线交流、野外调查直播等。
教师教育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线上夏令营举行,数十家高校的124名优秀本科生参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营员们云上相聚,认识华东师大,了解教育研究前沿,探索教师发展路径。各专业方向专家分享了学科相关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方向,为营员们打开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大门。
数学科学学院为期三天的2021非常数学·夏日盛典暨第五届华东师大非常数学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万余名中小学数学资优生和数学爱好者线上参与。夏令营通过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的主题报告和专题课程,及原创话剧表演等,弘扬数学文化、赋能数学教育、彰显数学价值。
另外,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期间,数学科学学院师生党员纷纷加入了大会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志愿者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参会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圆满完成本次大会中的报到、接待、安全保障等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
图文、来源|亲爱的宣传员们 编辑|古丽达娜·巴哈提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