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卓越育人 探索教育学大类培养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0-08-29

  825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召开“卓越育人”专题会,专题研讨“卓越育人”与“育人卓越”,部署学部本科“三三制”课程改革。副校长戴立益、教务处处长孟钟捷、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文等出席会议。教育学部党政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各学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本科学科基础课程首席教授,全体辅导员和教务秘书等共计百人参加。会议由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行“卓越育人”专题会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主持专题会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推动研究型大学“育人卓越”

  作为一所以教育见长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大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重点,立足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培养创造未来的卓越人才。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研究型大学特征,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强化实践创新体验,在学业、心理、生活给予全过程支持,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成效。

  戴立益在题为“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和育人卓越的基本思考”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下一步,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实行“五育融合”,通过拔尖学生培养、强基班、卓越师范生本硕衔接培养、新工科育人、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大类培养等系列创新举措,引导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并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副校长戴立益作主题报告

  “在育人理念、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部应该做出哪些具有引领性的改革?”“教育学科如何深度革新专业教育,建立‘面向未来十年后的、世界范围理念领先的、突出交叉前沿特性的专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在改变思维上,应该采取哪些关键举措?”“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融合贯通、正确处理‘学术卓越’与‘育人卓越’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学校和学部现有制约育人卓越的各种痛点、难点?”当天下午,与会的90位教师分为4组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共议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高地的构建和创造未来的拔尖人才的培养。

与会教师分组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建立新专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实现完全自主选择专业

  教育学部副主任柯政教授在“教育学本科大类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树立华东师大教育学科在教学方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学科优势助力华东师大育人卓越,教育学部将践行‘一流学科办本科’,把最好的资源投入教学一线,特别是本科教育,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在校内先试、本科先用,推动形成具有华东师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学部副主任柯政教授作工作报告

  自2018年开始,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需求,教育学部就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各专业的系主任亲自为大类学生做专业介绍,做专业确认的宣传;开设的大类课程学部内没有合适的老师,就去校外、国外寻找师资;学科责任教授袁振国带头给本科上基础课,并在课程上进行了创造性的“24小时边缘试探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探索和实践都为大类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去年11月,新一轮教育学本科大类课程改革正式实施。根据新方案,从2020级新生开始,华东师大教育学大类新生将实现完全专业自主选择、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并且随时可以调整,只要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所列的要求就能从该专业毕业。“我们想以专业完全自主可选择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专业教育理念、思维的改变”,柯政教授在报告中做了特别说明。

  为了保障专业完全自主可选择,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学部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起着基础性的举措是构建了“三三制”课程结构。它由学校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大类课程组成,学分各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相比于改革之前,“三三制”课程结构提高了通识课程的比例,课程的共通性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为了进一步增强选择性,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都开设了高比例的选修课。根据已制定完成的6个本科专业2020级培养方案,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前所未有的大,仅学部就提供了大约360门左右的高质量课程,构建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基于预设的各种风险评估,初步制定了12个配套的实施方案,以保障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学科责任教授袁振国作总结讲话

  所有改革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袁振国教授在总结讲话时表示:“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下一步就是落实。教育学部会秉承质量第一,全员参与,增加选择的原则,持续建设优质课程,选任优秀教师,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有更高的获得感,有更大的增值。”

建设10门基础必修课程,以最优师资培养更优学生

  教育学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首席教授”聘任仪式在“卓越育人”专题会上举行。袁振国教授为10位“首席教授”逐一颁发聘书。袁崇刚教授和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政涛教授作为“首席教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在研究了国内外知名大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教育学部从学生发展、教育运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建设了10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并遴选了学部最优秀的10个教学团队来建设相应课程。10位“首席教授”便是每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的“掌门人”,负责每门课程8-9个教学班的教学质量。


袁振国教授为10位“首席教授”逐一颁发聘书

袁崇刚教授作为“首席教授”代表发言

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政涛教授作为“首席教授”代表发言

  据悉,今后这些学科基础必修课将推行小班化教学,以增加师生互动的密度与质量;鼓励教师“通讲”,杜绝拼盘课,促进师生成长;倡导教师的专业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增加课程的学术挑战度,拉开课程难度梯度,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为了支持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教育学部重新构建了一套本科学术导师制度。新的学术导师制度突出了大类培养、跨学科指导、课堂内外贯通的鲜明特征,并且把学术指导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对学术指导制定了具体的职责要求,确保导师指导真正落地。

  为了深度推进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一体化,教育学部推出了“荣誉课程”体系,荣誉课程主要分为三个系列:研讨类课程、全英文课程、科创类课程。研讨类课程遵循“小规模、学术性、研讨型”的原则,采用本研学生同堂上课的模式;全英文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科创类课程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接,鼓励支持学生和教师以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抓手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修读荣誉课程的表现,将作为学生今后推免研究生的重要指标。

  

图|金豪 文|符哲琦 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彭佳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