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前,学校研制并全面实施了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深入推进“两个一流”建设,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确保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一年来,学校保持发展定力,增强改革韧性,取得了许多新成效、新经验。本报现开辟“深化综合改革”专栏,以记录改革历程,总结改革经验,提振改革信心,推动改革实践。 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一周年综述 2010年,学校响应国家要求,敢为人先、勇于改革,承担了“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引进纽约大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建设上海纽约大学”等三个国家教育体制试点改革项目。 四年后,学校交上了满意答卷: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教师教育特色开始显现,上海纽约大学顺利建成运行。 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开展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同时,学校也深深感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单项改革、局部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实现进入“985”高校行列后的新一轮发展,必须深化综合改革。2014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研制,并于2015年5月获批备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学校的深化综合改革又会有怎样的答卷?
加强综合改革的统筹
综合改革千头万绪,从哪里开始,重点是什么,又该如何落实,需要系统深入研究,需要一张清晰的蓝图去指引。 2014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华东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研制工作。为确保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任组长、校长陈群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八个工作组。工作组分别由校领导牵头,就完善大学与社会关系、行政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具体改革举措。 深改组注重强化问题导向,对学校近两年多来历次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已有的工作基础进行系统梳理,从师生反映强烈、制约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聚焦改革重点,找准改革突破口。 深改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多次专题讨论会。 12月2日,总体方案初稿提交校务专题会审议讨论并修改完善,12月3日,在学校行政工作会议上通报了《方案》起草情况。12月8日-19日,陆续召开了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听取意见系列座谈会和学术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了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生代表、院系中层干部代表、教学科研骨干代表等各个层面意见建议并充分吸收。 12月30日,《方案》提交中共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报教育部审核备案。此后又根据教育部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15年5月22日,《方案》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得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备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方案》的落实,要求各部门务必干在实处,抓出实效。 学校将《方案》作为学校重大决策的基本遵循,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新一轮学科建设等重大规划、方案时,注意把《方案》精神和任务融入贯彻其中。将《方案》作为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确保将《方案》的各条款落实、落小、落细到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各部门机构、院系的年度工作计划中。 同时,学校建立了方案落实的监督机制。将各职能部门的《方案》年度落实计划和年度总结逐条对照,对未完成的任务进行督促落实。将《方案》落实情况列入党委常委会、全委会、教代会、理事会会议等重要议题中,听取校内外对深化综合改革意见建议。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一次次部署,一次次贯彻,一次次督查,充分体现了学校上下对综合改革的重视、期望,彰显出深化综合改革在学校当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大意义。 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方案》自实施以来,五大改革任务、38项具体举措均已启动实施、深入推进。“大动作”频出、新制度频现,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年来,学校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理事会,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完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换届工作,优化了校级学术组织的职能,“教授治学”深入落实;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管学部,逐步下放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组织开展了教学科研实体单位年度考核;整合有关部门职能,成立了学生工作部、发展规划部。 一年来,学校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并实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2014版),根据分类管理原则,制定了专任教师聘期考核方案及分类考核标准;制定《华东师范大学教师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及《操作细则》,基于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与各学部、院系逐一核定教师编制,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队伍规模调控机制迈出关键步伐;制定实施《专职科研人员聘用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博士后研究员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科研创新力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完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多元化教职工薪酬体系,探索建立多轨制分配方案,积极探索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和多渠道分配模式。 一年来,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深化大类招生和分层培养,完善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实施暑期短学期制度,落实了“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在多个学科专业实施了“理科菁英人才计划”;建立了教师教育学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层次;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评选教学贡献奖;注重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初步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探索了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试点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开展在校博士研究生年度考核、研究生评教、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学术学位授权点评估等系列工作。 一年来,学校创新了科研体制机制。学校编制实施新一轮学科建设方案,优化学科布局与管理模式,积极参与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人文社科及理工类学科均修订了科研实绩奖励办法;完善科研运行保障机制,完善间接经费、结余经费、横向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及科研管理系统;设立了“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和“重要科技奖励培育基金”,力争产出大项目、大奖项;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推动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 一年来,学校优化了资源配置机制。深化财务二级管理改革,调整院系预算管理模式,综合院系发展目标、学科水平、专职教师数量等因素核定院系经费总额后统一“打包”给院系;将院系账户重新划分为五大类,院系预算安排经费和结算经费可统筹使用,使院系自主当家理财;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开展公用房有偿使用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了学校能源监控平台。 深化综合改革初战告捷。发扬钉子精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碰硬钉子,是取胜的关键。继续弘扬精神、总结经验,是下一阶段能够攻坚克难的重要基础。
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学校高度重视改革成效,把是否促进学校发展、是否给广大师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目前,深化综合改革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框架已构建完成,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改革发展成效得到了肯定,2016年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和学部制改革入选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优秀案例。 优秀人才增多了。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学校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共引进(培育)“双百计划”人员38人、“晨晖学者”43人,通过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2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教师获得感增强了。教师工资收入稳步提升,岗位津贴2015年同比增长了约15%;收入分配权逐步下移,各二级单位可用于自主分配的绩效奖金更多了,仅2016年教师人均下拨约3.7万元;2015年度奖、助、勤、贷、补累计发放额达2.1亿元;积极挖掘协调多方资源,为教职工子女入学开辟了许多新渠道。 教育质量提高了。2015年,本科生开课总量达到6560门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361门,位于上海高校前列;已与中科院5家研究所联合举办4个“菁英班”;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在全国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德国“红点”设计奖等大赛中多次获奖;2015年学校共立项资助学生2333人次参加“双创活动”,资助金额超过400万元;建设了6个全英文专业,2015年共计招收了63人,其中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数达37人。 学科与学校整体实力增强了。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教育学、地理学入选上海市高峰I类、II类计划,获得上海市近4000万元经费支持,领衔组织申报了大气科学高峰IV类学科。2015年我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07名,较2014年上升了28个位次。 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了。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首次突破4亿元。2015年自然指数世界排名第148位,2016年世界排名第142位,世界高校排名第123位;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创新引智基地总数达到6个;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立项获得历史性突破,新增2所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在2015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奖评审中排名上海高校第二。 资源保障能力提升了。采购采集图书82114种共计110995册,订购期刊4050种,新增电子资源数据库6个;编辑出版《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文萃》《光华大学:90年90人》校史书籍,完成“丽娃档案”的第二批成果编研出版;完成闵行校区生物站建设、中北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大修等工程,启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河东食堂、历史文脉陈列馆(办公楼)等大修,建设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工程和理科重点实验室;将学校IPv4网络出口带宽增加至4.25G,在学生宿舍区引入多家网络运营商,推出基于“微信企业号”的微信服务平台。 改革成效的完全显现需要时间,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学校的综合实力、师生的获得感一定会越来越强。 来源|发展规划部 主页大图|林付伟 编辑|吕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