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6位教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居全国13位

索取号:040404-2017-0021发布时间:2017-10-16浏览次数:1236

8月17日,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其中,2017年国家优青共有152家单位获得,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30万元/项。我校6位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上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3名,分别是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武愕、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夏建阳、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陈时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剑。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为贯彻落实2016年5月学校科技工作会议的精神,学校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工作重心转移,加强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协调联动,有效提高了院系在科研组织方面的能动性。学校和各院系密集调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多项科研管理政策,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勇攀科学高峰。在重点类人才项目答辩阶段,学校和各院系通过组织专家预评审会和“一对一”辅导,有效提高了该类型项目答辩的通过率。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通告,我校还有4位教师已进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建议资助人数并列全国第7位,现正处于公示期。

我校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3名:


6位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夏建阳教授

 

  夏建阳,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后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致力于通过融合控制实验、数据挖掘与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索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与内在机理,从而降低地球系统模式预测未来生态系统功能的不确定性。已在Nature Geoscience、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共计被引用两千多次,其中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Faculty 1000收录,或被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与AGU EOS Spotlight报道等。这些研究系统地阐明了陆地碳循环响应和适应气候变暖的生态学机理,并且发展了一套研究碳循环模拟的不确定性的溯源性分析框架(Traceability Framework)。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武愕研究员

 

  武愕,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与法国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Cachan联合培养于2007年获双方博士学位。2011年5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单光子产生、单光子干涉、单光子频率转换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至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共1000余次,曾获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优秀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等,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遴选,作为优秀青年学者代表赴德国林岛参加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特别是在基于金刚石中色心的单光子产生和单光子干涉等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Science上合作发表论文,被评论为“有可能成为一项里程碑性的工作”(It’s going to be seen as a kind of a landmark)。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项目。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陈时友 研究员

  陈时友,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6月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任副研究员;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7月晋升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计算模拟和理论设计研究,包括多元化合物半导体、缺陷和杂质物理、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在PRL、AM、JAC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3900余次,H因子30。入选了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曙光计划。现担任“半导体学报”“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s”等期刊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裴昊 教授


 

  裴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5年纽约大学博士后。近年来聚焦生物诊断技术开发,以探究调控界面上生物分子作用机制的基本科学问题为主线,结合DNA纳米技术为调控手段,以提升生物界面识别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为目的,系统研究了生物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折叠、组装和识别等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已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H因子22研究工作多次被Nature Chemistry,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Reviews等杂志引用,并被国际知名媒体Nature China、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Spotlight、RSC作为专题报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姜雪峰 教授

 

  姜雪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东方学者”“浦江学者”“科技启明星”,华东师大“紫江学者”“英才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日本ACP Lectureship Award,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担任上海市青联委员,区政协委员,区青联常委,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国际青年化学会委员(IYCN),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青年观察员(Young Observer),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办公室执行主任,《化学教育》编委。归国6年共发表独立通讯论文50多篇(包括1篇JACS,4篇Angew),外文邀请专著6章,申请发明专利33项(2项国际专利),已授权16项。初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有机硫化学,突破了一些传统药物合成过程的原子经济型和步骤经济性问题,不断树立药物合成安全稳定、绿色环保、快速多样的合成工艺理念。多项科学技术突破已与多家企业合作,获得初步产业化。

 

 

生命科学学院 罗剑 研究员

 

  罗剑,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2007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07年至今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罗剑研究员主要从事骨科疾病包括骨肿瘤、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等的发病机理和药物转化研究。目前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4项已转让。罗剑研究员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等。多次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邀请为审稿人,并受邀在多个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目前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组长),2项国家973计划(学术骨干)和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学术骨干)。


相关阅读:

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情况如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公告表示,今年决定资助面上项目18136项、重点项目667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52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9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42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017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5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83项,合计40265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入选国家优青有多难?

  杰青和优青已经成为中国人才梯队最重要的两个台阶,几乎是每一个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所必争的人才。和一年200个名额的杰青比,国家优青一年的名额是400个,评审通过的难度看似要低一倍,但是其实优青的竞争也同样非常激烈。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2012年首批国家优青的受理申请项数就高达3587项,平均资助率仅为11.15%,这还不包括很多申请后并未受理的项目数,可见入选难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