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事项  学校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1000-2024-0057发布时间:2024-03-27浏览次数:10

奋进一流征程  书写卓越答卷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钱旭红

20243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175月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至今,本届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报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工作回顾

过去的六年多,极为特殊、相当不易、很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剧烈冲击、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等多重考验。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发展态势保持良好,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各项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整体提升治理水平

1.召开党代会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召开学校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学校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明确学校加快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从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三大工程到提档升级为三大卓越工程五个一流行动计划,顶层谋划未来发展愿景和思路举措,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蓝图。

2.实施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发布卓越育人、卓越学术和通识课程三大纲要,形成唯卓越方可立足的师大共识。顺利完成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制定并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学校中长期目标,中期评估取得良好成效。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次获得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总体建设成效处于第一档。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编制并实施新一轮双一流整体建设方案及学科建设方案。

3.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修订学校章程,制定校内立法法,定期开展校内规范性文件清理,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连续两届获评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完善议事决策规则,规范校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完成校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整体换届,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在学科点、学位点和专业点实行责任教授制。成立机构编制委员会,优化机构编制工作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调整学校保密工作体制机制,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认证。逐步完善学部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一部一策。调整优化书院职能定位,推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

(二)夯实立德树人根本,稳步提高育人质量

1.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入选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整体改革示范校和领航高校、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上海市牵头高校、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体验认知志趣创造的体美劳教育体系,学生在各类文体竞赛中捷报频传。建设幸福研习空间,打造幸福促进心理育人品牌。持续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相互融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高位,选调生工作后发快进。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建设。涌现出全国和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典型,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才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落实专业提升计划,加强教材建设。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开展卓越育人回头看。启动公共数学教学改革,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以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基础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服务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的专业招生规模扩大,理工科招生比例提高。构建以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成立卓越学院,打造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特区。实施研究生卓越育人九大行动计划和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及数学、关键软件等5个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等专项工作;成立首席技术官(CTO)学院,创设首席技术官工程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与4个国家实验室建立博士生联合培养制度。大幅提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数屡创历史新高、挺进全国前列。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四。

3.打造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贯通,培养、研究、服务协同联动的卓越教师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为优师计划师范生量身定制“DREAM”行动计划,开发教师教育课程群和实践教学技能包,支持非师范生接受教师教育。设立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培养师范教育类学生9600余人,为教育领域输送人才2.3万人。率先完成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全国打样试点,专业认证通过数量位列全国前列。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首创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实施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师范生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托孟宪承书院,强化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养成,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参与一大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教材等的制定编写以及《教师数字素养》等行业标准研制,开展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活动,启动寻甸实验班探索,形成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的华东师大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育人创新。率先探索并牵头组团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推动师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研究优势,助力国家职教政策制定和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三)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持续提升学术实力

1.明确一流学科导向。按照固基础、强特色、促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对接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撤销6个二级学科,停招20个本科专业,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共党史党建学、药学、数据科学与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美术与书法等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会计、工程管理、创意写作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8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形成覆盖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授权体系。实施幸福之花行动计划,聚焦教育+”“生态+”“智能+”“健康+”“国际+”五大领域,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在智能教育、绿色碳科学、可信软件、合成生物学、区域国别学等领域布局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建强学科专业为目标,优化学部职能,调整学院建制,新组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等,并推动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实体化运作。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顺利入选新一轮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的学科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彰显文科科研优势。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近30个,其中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新增获批首批教育部国别区域联合研究院俄罗斯联合研究院。6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十三五建设评估,4家获得优秀,优秀率全国第一。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台湾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一批校管科研平台。国际话语能力进一步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首获AMI权威期刊。7本期刊被世界权威数据库Scopus收录,《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跻身全球学术期刊第一方阵,并正式被ESCI收录。

3.跃升理科科研水平。积极布局智能教育、超限制造、脑智科学、分子智造、绿色碳科学、物性精密测量与调控等前沿领域研究,多项创新成果发表于《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期刊。入选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学校,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超限制造、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Ruth Patrick奖等奖项取得新突破。入选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建设华东师大大零号湾孵化器,成立上海市临港华东师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筹建华东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激发队伍活力

1.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健全师德考核评价。组织开展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自查,强化工作落实主体责任。构建以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为主体的教职工表彰奖励体系,开展庆祝教师节、暖师行动、明德强师工作坊等品牌活动。

2.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领军引路+青年提速双轮驱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启动新双百计划,形成人才雁阵格局。优化人才发展通道,发布新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构建多维度、分层分类评价和考核体系。做实校内教师联聘制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队伍规模和质量均获得快速提升,助力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

3.完善发展保障机制。开通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破格晋升通道,重启高教管理系列职称评审,拓宽管理人员发展通道,进一步激发队伍整体活力。解决团队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以及智库系列人员评价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长聘准聘教职体系,优化教职工聘期考核制度,持续构建既能守住底线、又能激励卓越的评价体系。

(五)拓宽开放办学力度,有效提升服务能级

1.推动国内合作交流提质增效。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机制,建立科教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等60余家单位合作共建,实质推动重庆、海南、临港、贵州等地方研究院建设,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海南自贸港、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建设幼小初高一体化基础教育示范园区、学科教研联盟、校(园)长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等,不断提升面向基础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20余所对口帮扶高校、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高校、县中托管计划学校以及其他校际签约学校的援助工作,与帮扶学校互派挂职干部50多名,派出银龄计划教师近20人,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师资数十万人次。扎实推进定点帮扶云南寻甸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连续被评为最好等级,2023年获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一等激励。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开办学校、举办基础教育校长论坛、成立体美劳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等措施,助力教育乡村振兴,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2.发挥高端智库效用。在教育政策、区域国别、城市治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领域形成智库特色;提出利用长江口疏浚土在新横沙生态成陆的建议,推动国家新横沙大型河口工程落地;开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学应用研究,助推洋山港四期码头成为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等。新增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和新闻出版署智库等多个智库基地。与多个民主党派签约共建智库,提升咨政服务水平。完成教育部委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编制工作,创立包括老子思想研究等多个国内特色或领先的专题数据库。获评2023年度教育部决策咨询信息报送优秀单位。4家智库机构入选CTTI 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入选数全国高校并列第一;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基地。

3.提速国际交流步伐。成功举办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等系列会议,连续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承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起并成功举办四届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持续推进全球深度合作推进计划,致力于打造以我为主的国际学术联盟,成功培育世界体育教育联盟,发起成立全球中文教师教育联盟,有效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深化与纽约大学等的交流合作,推动上海纽约大学稳步发展;在海外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联合研究平台,获批教育部绿色大河三角洲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数字丝路可信智能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海上丝路河口海岸国际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支持中文教育进入阿联酋国民教育体系。新建2所孔子学院,多次获孔子学院优秀中方承办院校称号;参与港澳教师培训及教育政策研究,首创全国港澳台生未来教师研学营,助推港澳教育同祖国内地教育事业共同发展;新建马来西亚教育硕士教学点,承担中非友谊等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来华出国双向促进与结合,提升学校国际教育品牌影响力知名度。

(六)积极回应师生关切,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1.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化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公用房成本分担机制和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基金会净资产规模翻一番,资源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财务治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能力。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完成两校区主要教学楼、体育场馆设施、食堂设施、校园步道、校门等升级改造。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高空间使用效益。履行审计经济监督职责,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积极落实教育部贴息贷款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推动学校仪器设备更新迭代,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大型仪器开放共享。

2.畅通民主参与渠道。进一步发挥好教代会、工代会、妇代会、学(研)代会和离退休同志作用,创新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形式,广泛推动师生参与学校治理。实现二级教代会全覆盖,推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每年召开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全球校友联谊会联席会议,畅通校友和社会各界向学校建言献策渠道,拓展海内外校友联络覆盖面。

3.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优化校园标识系统,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美化,河口海岸大楼、光学大楼、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新校史馆和校史风貌区、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等一批场所成为师生喜爱的校园新景。加快推进数智跃升计划,提升校园数智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职员工收入水平,优化教职工健康体检流程,提升教职工医疗保障比例。帮助2400余人次教职工子女入学(园),基本实现全纳入学。关心关爱离退休教职工,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发放离退休教职工生活补贴,重点支持老年大学建设。疫情期间为全体教职工及时送上抗疫菜篮,为抗疫一线教职工子女提供学业云辅导”“云陪伴等服务,凝心聚力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校园保卫战。

 

第二部分主要工作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六年多,学校在改革中前行、在奋斗中前行、在压力中前行,更在希望中前行。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一系列数据,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学校的发展变化。

一是学科建设进步明显。学校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第五轮学科评估成绩稳中有进,14个学科入选A类,占学校参评学科总数的40%,其中3个学科获评A+3个学科新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入选总数达到6个。2023年,共有1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比2017年的11个增长55%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1‰;整体排名或主要指标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学科有10个,2017年时仅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28个增加到3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从1个增加到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从20个增加到31个。10个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并列全国第五;5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超过本科招生专业的八成。学校在THEQSU.S.NewsARWU(软科)等重要榜单排名均稳步提升,达到历史最高位序。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向好。六年多来,共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毕业生近5.1万人,毕业生去向平均落实率为96.10%,比2017年的94.98%有明显提升,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其中,本科毕业生去向平均落实率为96.15%,研究生毕业生去向平均落实率为96.05%。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向好,进入世界前500强企业工作比例稳定增长,2023届达到企业就业总数的21.65%;本科生升学深造比例不断提高,2023届达到51.78%。在校生人数稳中有增,2023年近3.3万,较2017年增长约12%;按照国家战略导向,2022年起,着力提升理工科本科招生比例,2023年提升至49.92%;研究生生源质量持续优化,2023年学术学位博士生、硕士生双一流生源占比分别提升至69.1%63.6%,博士生招生突破千人;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大幅提高,高水平论文数增长超2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共开设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000余项,在国家级创新创业三大重要赛事中,获得国家级金奖或特等奖20项、银奖30项、铜奖40项,获得上海市级金奖或特等奖70项,银奖93项,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新提升,41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跨国(境)培养项目,全校本科生中拥有跨国(境)学习经历的比例达30%;近4800名研究生通过海外研修计划赴海外学习;990多名研究生通过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赴海外深造。

三是科研实力稳步提升。2017年来,累计到校科研经费近60亿元,文科年度科研经费从2017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08亿元,增幅超过43%,理工科年度到校科研经费从2017年的4.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55亿元,增幅达到77.6%。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55项,其中重大项目79项,文科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91项;牵头承担科技创新2030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78项,其中重点类项目9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3项,专利授权数量大幅增加,从2017年的206个增加到2023年的480个,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理工科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从26个增加到43个;省部级以上文科基地、智库从33个增加到60个;获省部级及以上部门采纳或领导正面批示的决策咨询报告千余篇,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9项。

四是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68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从2017年的78.9%提高到2023年的87.96%,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2017年的72.5%,提高至2023年的81.2%;国家及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从2017年的655人次稳步增加到2023年的1391人次。2017年以来,学校涌现出一批育人楷模和科研领军者,如,产生了3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位全国模范教师、2位上海市教育功臣(含提名)、5位上海市四有好老师(含提名)、2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位老师获得专业学会终身成就奖、2位老师入选新基石研究员、1位老师获科学探索奖,等等,人事人才工作不断激发新动能。

五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财务运行保持良好,净资产总额稳定在80亿元左右,2023年度收入54.73亿元,比2017年度收入43.45亿元增长26%2023年度支出55.8亿元(不含设备专项贷款),比201738.17亿元增长46.2%。办学空间载体稳步拓展,校舍面积从2017年的139.64万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47.12万平方米,各类场馆修缮改造面积逾18万平方米,教育发展大楼、绿色化学材料大楼即将竣工。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总价值从2017年的22.06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37.65亿元;校属企业营业收入与上缴学校利润均稳中有增,图书馆实体馆藏与电子资源量不断提高,2023年底实体馆藏超过500万册,数据库子库数量从2017年的433个增加到2023年的490个。

上述数据只是学校发展变化的一部分,我们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忘我付出、努力拼搏,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今天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一直辛勤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师生、家属、校友和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第三部分对学校今后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

当前,华东师大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加快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号角。未来五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要把握好机遇、化解好挑战,我们既要坚定发展自信,更要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现状与奋斗目标的现实差距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面对百年变局深度演进和快速迭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高等教育正迎来重大拐点,我们对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的敏锐性尚显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仍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转入新形势下适合学校自身发力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赛道,还没有充分形成竞争的新优势;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发展形势和高等院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学校发展面临慢之一步,差之千里的巨大压力和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左右有强兵的诸多挑战,我们对唯卓越方可立足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勇气和韧性、决心和信心不足,还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面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我们对千家万户期盼的、党中央关心关注的教育重大问题的有效回应还远远不够;对拔尖创新人才和重大原创成果的供给还不足,等等。

外部形势在变、改革重心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学校事业发展的小循环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突破的大循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系统推进三大工程五个一流行动计划,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进入快车道、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优势。

具体来看,我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提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精准对接国之所需,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适配度和自主培养质量,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完善大思政课体系。深化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统筹推进大思政课整体建设工作,持续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身心综合素养。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确保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培育思政精品项目,提升学生工作队伍能力,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确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专业设置,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和招生结构动态调整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创新需求,深化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通识课程建设标准和准入退出规则,体现重思维、超学科立足前沿性和时代性,实现授课模式灵活多样、评价体系科学完备,持续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能。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和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深化院系、书院协同联动,促进两个课堂结合。以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基地为基础,建设虚实结合的卓越育人平台,推进建设数智人大学,集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校内特区,统筹全校优质资源,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卓越育人工作进阶升级,试点实施超学科、开放性、项目化、无细案、学分认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牵引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和整体育人水平提升。

加快研究生教育迭代升级。优化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机制,重点支持增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具备良好基础的学位点。优化研究生招生学科结构与计划配置,深化招生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快卓越工程师学院、前沿学科交叉中心建设,精耕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聚焦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加强研究生卓越课程建设,构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精品教材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严格落实分流选择制度,持续深化本博长学制(直博)和硕博弹性学制(硕博连读)改革,优化研究生学籍管理。强化创新实践引领,做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重点成果培育。迭代升级中法联合研究生项目等高层次国际化教育品牌,拓展高层次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健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导师培训和激励机制,鼓励学位论文选题的多预案制,可接受课题的成败,但力保育人的成功,强化研究生的科研生力军定位。

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将涵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的各环节、全过程,深化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造就引领教育发展的卓越教师。深入实施项目制学习,推进师范生访学计划。落实优师计划,高质量实施国优计划,做好研究生层次公费师范生工作,加快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建设科学教育等领域微专业,打造面向师范生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研制教师教育年度报告,引导激励全校更大力度投入卓越教师培养。

(二)延揽汇聚天下英才,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

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深化教师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对接融入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战略,实施一流人才引育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队伍。

加快完善人才发展分类支持体系。大力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和高潜质青年人才,建立健全科研团队负责人责任机制,完善团队组建及评价的灵活机制,进一步提升专职科研人员质量,支持高水平科研团队发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建立多维度的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体现重实绩、重贡献,系统构建以教师荣誉体系、长聘准聘体系为主导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强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特色的选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升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质量,优化管理服务队伍规模和结构,在部分特殊岗位,通过多种聘用方式吸纳专业人才。推动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完善核编定岗、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专业培训、严格考核管理、推动交流轮岗,打造一支与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服务队伍。

(三)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立足优势特色,强化交叉融合,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形成学科与科研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所急所需,瞄准未来科技竞争和产业需求,加快推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和建设,推动以AI赋能和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聚力高原筑峰,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围绕传承学校传统特色优势与服务国家高精尖缺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杆学科,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大力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不同学科、院系的师生自主开展交叉研究,培育高层次跨学科学术团队;提升跨学科科研平台创新能级,建设若干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有国际影响力的、形式多样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完善学科交叉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支持跨学科招收研究生。组织交叉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具有优势学科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品牌成果;推进研究数据与成果共享,发挥学术期刊在助力学科交叉融合共享中的深层作用;完善交叉培育项目的制度建设及过程管理,有序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特区建设。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应对重大科学问题,推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强化有组织的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2030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为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实施,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优化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布局,提升学校国防科研项目承担能力。引导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聚焦研究定位和攻关方向,继续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和评估工作。变革科研组织模式,在项目组织上从被动接单式向主动谋划转变、在基地布局上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在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切实推动有组织的科研。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等领域形成学术高地。布局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形成若干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华东师大学派。加快战略迭代,推动学科范式转型和组织模式创新,大力打造标志性思想文化成果。

(四)坚持服务国之大者,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汇聚一切有利于激发和提升学校创新服务能力的科教资源和发展要素,全方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区域所急和产业所需的能力。

构建服务教育发展新格局。发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的特色优势和教育集团的品质品牌效应,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领域,以高质量教育供给服务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助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国家人口高质量发展。发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牵头单位作用,探索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新格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领军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共建,有序布局校外研究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华东师大力量。进一步提升咨政服务能力,为国家和上海市贡献高质量的师大智慧”“师大方案。通过服务地方打造校外的华东师范大学,助推学校的新发展。

构建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层次国际科研合作,打造高端国际学术品牌,强化师大学术贡献的国际传播。在若干国际学术组织建设、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国际重大教育议题研究中发出师大声音,努力为世界贡献人才、成果、经验、模式,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升智慧治理能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生态

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

全面推进数智跃升计划。通过数据融通、流程再造、结构重组,以数据流和业务流驱动线上线下信息资源的整合联动,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模式等方面推动学校数智化转型发展,建设爱在华东师大的升级版“AI在华东师大

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为基层放权赋能。多渠道开源增收,多举措节流增效,盘活资源资金,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资源保障。

持续增进师生福祉。加强校园规划和环境整治,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建设更加宜学宜教宜居的校园。想方设法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入学(园)、健康咨询服务、医疗保障等实际困难。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关怀关爱。建设绿色低碳校园,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培育弘扬新时代师大文化,让全体师生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全体师生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

立足新的更高起点,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加快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