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第八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1000-2024-0058发布时间:2021-01-29浏览次数:10

以一流和卓越向“双庆”献礼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钱旭红

20211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意见。

20201月学校第八届教代会和第十四届工代会三次会议召开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卓越学术、卓越育人为抓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行政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020年学校事业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2021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2020年学校事业发展情况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出色地完成了从应急性疫情防控到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大规模应用到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校在探索引领未来教育新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扎实推进学科“评估-规划-建设”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并通过“卓越学术”促进“卓越育人”,全方位梳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有效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加快推进“迎双庆”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校园建设在疫情影响下依然有序推进,各项研究项目、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迎接2021年“双庆”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精准施策为依托,全力以赴做好防疫抗疫

1.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学校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做好师生摸排防控,升级校园管理,全力做好条件保障。制定《防控处置流程》《应急处置流程》,累计处置295人次,转运医院160人次,随访15079人次,流调、筛查937人次,核酸检测722人次。确保用餐安全,采取套餐供餐形式、延长供餐时间、由专人测温、设置单向进出、间隔排队取餐等措施。保障物资运送畅通,完成两校区送餐1000余次、防疫物资和医疗废弃物运送200余次,并做好24小时应急送医170余次。楼宇宿舍每日定时消毒,开展“种太阳”暖心服务。每日编制《疫情防控工作简报》,已达337期。两校区隔离点累计入住1000余人,采购防控物资约220万件。

2.全面做好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和师生服务。加强总体谋划,制定开学工作整体方案和39个分项方案,提前做好各项开学准备工作。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共推出3068门次本科生线上课程,1735门次研究生线上课程,搭建线上答辩系统,完成5495人次学位授予工作。做好疫情资助工作,面向受疫情影响停留在湖北省内的学生发放每人1000元的“湖北在校学生助学金”,面向特定湖北生源新生发放每人5000元的“湖北新生奖学金”,为全国高校首创。做好疫情期间的学生跨文化交流,制定《疫情期间在外交流生学业保障方案》,简化细化学生事务办理流程,建立境内外联动机制,为在外学习学生、回国学生及即将派出学生提供指导、管理与服务,并做好298门次课程保障工作。完成了多个重点疫区国家70位学生的地址收集、1260份口罩的邮寄和发放,发送电子版防疫手册和慰问信。

3.发挥师大优势,服务社会防疫助学。推出“基础教育华师防疫助学频道”,为“学校在线教、学生在家学”持续发力。服务全国抗疫,开通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向全社会提供心理支持。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我校疫情防控井然有序,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华东师范大学疫情防控心理援助专班”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荣获“上海学校心理防疫先进集体”称号,1人获评市级先进个人。

(二)以卓越发展为引导,全面落实关键领域改革

1.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机制。成立机构编制委员会,持续深化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学校协调议事机构和内设实体机构全面盘整并做好机构常规调整优化;新设校管科研平台以一级学科和学科群为基础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机构调整优化;制定《华东师范大学纪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增设校纪委监督检查室、党风廉政与案件审理室。

2.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华东师范大学《“十三五”规划建设总结》及《深化综合改革工作总结(2014-2020年)》认真总结学校“十三五”建设及综合改革工作成效与经验,全面启动并推进“1+4+X”“十四五”规划体系编制。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开展校内外调研,举行“我为学校‘十四五’提建议”活动,点击率超1.6万次,收到有效问卷500多份。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形成了总体规划编制纲要。

3.完善建构学校预算绩效体系。落实“1+1+1+X”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出台《华东师范大学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建设智慧绩效管理系统平台,形成规划、建设、评价和处理的闭环管理。针对学校21大类业务构建完善的含有500多个观测点的分级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校内二级预算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绩效指标设置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提升学校绩效管理水平。

4.推动健康类学科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并形成完善的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建设方案。稳步推进附属医院建设,对已有两家附属医院持续支持,挂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同时主动沟通上海所属综合性医院。积极引进高水平医学教育人才,争取外界资源,深化医教协同、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的项目化合作,在建设“小而精、高水平、国际化”医学与健康学科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

(三)以卓越育人为目标,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持续优化招生工作。本科生方面,制定严格的招生考试工作流程,完成强基计划试点工作;丰富招生宣传,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440余场,举办2020年云端校园开放日活动;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在42所“一流大学”高校中,我校综合生源质量位列16名,其中,文科位列13名,理科位列19名。研究生方面,探索招生工作新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招生直播咨询会;组织25个单位举办了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共吸引15161名学生报名,最终遴选了2085名优秀大学生通过在线形式参加活动;首次以远程视频形式进行研究生复试严格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双机位”“两识别”“三随机”“四比对”工作要求,使用在线复试平台和人脸识别系统,近五千名考生通过在线平台参加了我校研究生复试;首次实施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全面实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

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布卓越育人工作总体实施方案。以全球视野,面向世界一流的定位,全面梳理、评估育人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通过重塑卓越育人规范,创新提升通识教育并完善体系,深度革新专业教育,重点探索并推进智能教育,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卓越育人工作,建立学校育人标准、育人模式规范,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卓越育人”大调研和专题会深化协同育人,全面启动全育人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率先启动新一轮教学成果奖培育预申报工作,各学部院系合计提交163项教学成果(含附属学校22项);召开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大建设项目《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创新性研究与实践》项目启动会;1名教师当选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本科教育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版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与新华网共建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打造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动8门“人类思维和学科史论”课程建设,分批建设经典阅读课程42门、六大模块核心课程98门;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新增1个专业,启动5个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个专业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获批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41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2本本科教材获市教委推荐申报全国优秀教材奖,获批上海市教材政策研究中心;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融合,建设13门美育通识课程,启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2020年,本科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13项,1438人次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研究生方面,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大会,出台《研究生卓越育人工作方案》,推出九大行动计划(包括课程思政建设、招生质量提升、弹性学制改革、学位授权点建设、专业学位改革、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提升、按期毕业、全流程管理信息化);首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新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实践环节深化与质量提升等计划,立项资助项目200余个,建立一级学科统一的研究生培养规范和质量标准,按一级学科修订硕士、博士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共计161个。

3.创新教师教育工作。持续优化师范生招生制度,通过暑期线上夏令营、推免生等多项举措吸收优质生源,提升生源质量。完成5个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专业持续改进。成立信息化教学分中心,在全国首次推出在线教学能力的微认证。打造“本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机制,联合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双新”实施教学实践创新研讨会和论坛活动。建成“一平五端”教师教育实训一体化平台,举办学科教学创新训练营,全面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与培养改革。推进“上海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合项目”,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培养。启动实施教育类研究生与公费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工作。学校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的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

4.保障学生跨文化交流。本科生方面,打造特色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共开设165个线上线下境外交流项目,选派188名本科生在14个国家的27所高校交流学习;鼓励院系主动对接境外高校,开展高质量的自派项目,积极拓展与帝国理工学院本科层面的交流合作。研究生方面,共选派152人赴国外境外学习交流;组织申报3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申报1项促进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国际合作与培养项目并成功获批。

5.稳步推进留学生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校申请及报到留学生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总规模为3802人。学校积极开拓外部资源进行宣传,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成为国内首个举办“国际学生线上招生宣讲会”的高校,共举办17场宣讲会,包括英、日、韩、俄四种语言播放浏览总量达到3300多次。做好对校内外乃至海外学生的心理疏导,举办“国际学生云班会”,开展一对一“心访”“心灵驿站”心理援助服务,多渠道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推进校内协同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学生院系二级管理中的多维机制,建立院系国际学生事务联络人制度。

6.扎实做好学生工作。深化学风内涵建设,开展主题教育、学风督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推进“五育并举”,评选全校10个“五育”精品工作(活动)项目和5个“五育”辅导员特色工作室。发挥社团育人功能,制定、落实《华东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实施办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全年预计发放资助资金2.8亿元。以幸福研习与促进为抓手,打造特色心理育人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入选“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21-2025)”,1名学生荣获“2020年度全国百佳心理委员”称号。20192020连续两年在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中获奖总数以及一等奖作品数量位列上海高校第一,连续两年有辅导员入选“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7.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进步。新建19门创新创业课程(项目),重点建设《创新创业竞赛与实践》等7门通识课,新建10个创新创业实验室。完成两校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发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24铜,连续三年夺金,获高校先进集体奖(上海唯一),获奖总数、总成绩、金奖数(并列)均位列上海第一。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荣获231铜,金奖数和总分位列上海第一,捧得“优胜杯”。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以全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上海高校A级创业指导站”。

8.在充分就业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全力推进2020年毕业生就业,制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预案》《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届毕业生实习实践工作方案》《科研助理聘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积极适应新形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招聘活动,开展空中宣讲会100余场,举办10余场线上大型招聘会以及线下招聘会,线上线下招聘有机结合,全力保障毕业生求职就业。截至1031日,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21%。选调生招录人数连续5年实现提升,2020届人数超过前两届总和。

(四)以学术卓越为核心,加速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1.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和动态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要求,统筹编制形成学校整体及重点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报告》《建设方案对标情况表》《“双一流”建设典型案例》等材料,学校顺利完成了首轮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学校整体、三个认定一流学科、关联支撑学科超3000个观测点的数据信息采集报送工作,及时准确地向教育部报告了华东师大正向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奋勇迈进的真实情况。面向校内31个教学科研实体单位,共计34个一级学科以及2000余名专任教师,按大类、分批次、地毯式开展学科“评估-规划-建设”专项工作。全覆盖调研35个参评学科,发挥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和责任教授体系作用,顺利推进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2020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400,国内高校排名并列13;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声誉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175,国内高校排名第8;落实学科卓越攻坚,化学学科取得ESI全球前1‰突破,新增8个全球前200强学科。

2.优化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完善校级科研平台管理制度,制定《华东师范大学校管科研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在文科科研方面,积极发挥高校智库功能,创建包括老子思想专题研究等多个国内领先的工具平台和特色专题数据库,5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入选新一轮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入选数量位居上海第一;加强基地平台管理服务,新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启动“十三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测评;搭建社科数据共享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图像采集与标注平台IIIF-IIP)项目立项论证、数字人文研究平台期项目立项论证。在理科科研方面,积极布局智能教育、脑智科学、农业4.0、分子智造、绿色碳科学、海洋绿色化学、物性精密测量与调控等前沿领域研究;开展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组织申报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和城市灾害大数据与风险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探索开展科研评价改革,先行先试,研制理工实体科研单位科研指标体系,制定系列政策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

3.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文科科研方面,2020年获得经费到账2.1亿元。组织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0余类,获批立项总数1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44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4项;全国教科国家级项目获批15项,立项数全国高校第一,创历史新高;除国家级项目外,上海社科规划项目、教科项目、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立项数均为上海第一。在理科科研方面,2020年获得经费到账突破7亿元,较去年增加22.4%。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7项,较去年增长14.3%;获批重点类项目22项,是2019年数量的2.4倍;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的全链条自主创新,“超限制造”项目获批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合同金额突破5亿元。

4.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影响力。在文科科研方面,组织专家围绕抗疫防疫、大国关系等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167篇,获中央领导或省部级领导批示54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9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十,其中一等奖5项,位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七;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决策咨询奖7项,获奖总数位列上海市并列第二,其中一等奖3项,获奖数位居上海市并列第一。在理工科科研方面,获颁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及上海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4项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获颁2020年度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1项,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称号2名,第二届科学探索奖1名;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已结束终评公示,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已通过奖励委员会审定;申请发明专利401项,授权发明专利179项。

(五)以提质增速为宗旨,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坚定教师理想信念。通过先进典型的选树与宣传、教师管理全过程中落实“师德第一标准”等途径,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队伍。2020年全面启动新一轮人才引育计划,发布《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办法(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明园晨晖学者计划”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荣誉体系管理办法》等文件,多举措激励教师锐意创新、追求卓越,构建引育用留“四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2020年,学校新增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36人,创历史新高;培育和引进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以及校内双百计划等入选者191人次。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破“五唯”,构建“量中有质、以质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引进、聘用、晋升、考核评价体系。2020年在现有评价制度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从评价程序、标准等多方面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完善绩效奖励体系,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疫情形势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

3.推动青年人才培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引育机制。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前沿基础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系统性、创新性研究。2020年,学校共引进和培育“紫江优秀青年学者”35人、“紫江青年学者”47人,进一步加强了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为师资队伍总体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实现学术卓越、育人卓越奠定基础。持续优化博士后队伍结构,提高博士后待遇,提升博士后质量,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2020年博士后流动站综合评估优良率92%,其中3个博士后流动站评估结果为“优秀”。

(六)以有序发展为要务,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

2019年度决算总收入为48.1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9亿元;2019年度决算总支出为47.3亿元,比上年度增加2.6亿元。2020年学校本年收入预算安排47.3亿元,本年支出预算安排49.7亿元。2020年全年预计实际总收入约47.24亿元,预计实际总支出约48.45亿元。

1.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制定《华东师范大学资金管理委员会章程》《华东师范大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修订《华东师范大学暂借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开展业务稽核,定期对各项业务进行自查和抽查,着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财务内控和精细化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防范财务风险,发挥财务防火墙作用。

2.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理念建立新财务服务思路,继续优化财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重点建设智能财务报销系统、差旅报销平台和票据管理平台,推动财务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3.做好财务管理与资金保障。全面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加强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调度,协调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切实加强教育部专项执行的监督,做好往来款项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和票据管理工作。第一时间开启“疫情防控资金保障绿色通道”,及时拨付疫情防控资金,做好学生困难补助、抗疫一线党员慰问金、教职工薪酬发放,积极推进银校合作,有效推动银行对学校的资金支持和实物捐赠。

(七)以合作共赢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1.发挥优势决胜脱贫攻坚。切实做好定点帮扶云南寻甸有关工作,聚焦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和语言扶贫,构建“大帮扶”格局。出台《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设立“幸福之花”对口帮扶专项资金,打造“双线四级”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坚持一线规则,全体校领导均赴寻甸一线调研,全年共组织全校21支队伍170余人次深入寻甸开展扶贫工作。助力打造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大规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已覆盖全国50多所高校1000多名培训老师,覆盖全国52个贫困县数万名受训学员,被教育部总结为推普脱贫的“华东师大模式”。提前6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定点扶贫“6200”任务。扶贫工作受到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充分肯定,多篇专报获得上级批示。

2.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完善对口支援年度工作计划机制,持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和对口合作贵州大学有关工作。牵头云南师范大学等四校组团式对口支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任务,并与丽江市签署合作协议。2020年,共接收受援高校交流博士生11人、交流硕士生9人、联合培养本科生10人、交流本科生56人、进修教师8人、博士后1人;通过博士单招计划接收受援高校教师17人来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在对口支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中,选派29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3.全面推进国内合作交流。主动谋划学校合作交流事业顶层战略和合作交流“十四五”规划布局,明确华东师大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之弧”(服务沿江经济带战略之弧和服务沿海经济带战略之弧)。启动并推进面向上海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的合作布局。完成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发展咨询委员会沟通联络机制。

4.加强基础教育辐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益教育脱贫攻坚,将基础教育合作办学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拓展;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2020年,共签署12项校地合作项目,新开学校8所。举办基础教育校长论坛,成立体美劳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持续打造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未来卓越领导者”高级研修班、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和夏令营活动等资源平台。完善集团办学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和试点运行。在厦门集美大学建设首个教师培训基地。

5.克服困难,持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多方位合作,共签署协议14份,推进沿线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组织编写的中文教材进入阿联酋中小学课堂,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合作开办汉语师范硕士专业,十余位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坚守国外一线教学岗位。召开学校国际化暨港澳台工作会议,举办纽约中国研究中心首场学术活动、亚洲博雅大学联盟校长论坛。为澳门基础教育培养种子教师,完成教育部首期澳门千名教师精英培训计划。

6.促进中外合作项目提质增效。持续推动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的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的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建设。完成亚欧商学院第一轮中外合作办学到期评估申报,达成新一轮五年合作协议。与法国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德国乌尔姆大学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的协议,启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启动中法项目第四轮的合作和中挪俄国际治理与商务硕士项目。

(八)以统筹资源为抓手,全心全意服务师生发展

1.完善资产管理。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架构,完成2016年教育部资产清查核实,规范无形资产经营性使用,授权企业共推文创嘉年华;继续全面推进公用房成本分担工作机制,开展办学空间资源整合,为42个单位调配公用房700间、约34000平方米;高质量、高效益、高标准完成“三个一”任务,通过灰色空间改造、教学楼、实验楼空间整合,挖潜合计约2.39万平方米,交付使用率已达87%,有效解决了发展空间匮乏、教室排课率不高、实验室空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有效惠及了师生民生,支持学科发展。落实公用房日常调配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教学科研等用房需求,优化出租房屋公开招租;持续推进落实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华大投资及下属17家企业无偿划转市国资委,做好保留企业的监督管理。

2.基金工作彰显特色。做好“筹投管退”、拓展筹资渠道,学校基金净资产达到5.17亿元,同比增幅30%。抗疫期间,在上海高校中较早发起专项基金,获得师生校友1.2万人次捐赠,为学校复工复学提供保障。卓越育人品牌“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获评2020年度上海市公益之申“年度十佳校园公益”;教育扶贫品牌“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育项目入选国务院志愿者扶贫典型案例。

3.加强文化引导,促进文化资源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篆刻”传承项目入选教育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扩大品牌文化建设项目“辐射面”,培育项目获市级以上奖项16项;启动“教育筑梦”计划,以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歌词征集活动。202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43次登上各大主流纸媒头版,25次登上央视新闻。

提升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启用首个校园自助图书馆(听樱书馆);持续丰富数字教参资源,建成数字化教参1107种,新增Wiley外文电子教参等重要数字资源。完成丽娃名师库网站建设,含吕思勉手稿1012个文件、王元化资料5089个文件,推进数字人文可视化数据展示应用,加强古籍特藏整理,持续打造“师大阅读力”文化品牌。社会贤达和学校艺术家向学校捐赠古江南印陶和艺术作品,极大丰富了学校馆藏资源。

4.有力提升校园形象。樱桃河沿岸改造项目(一期)完工,举行云赏花活动,18.7万人共看校园。法学院楼屋顶花园、幸福体验中心等项目竣工,枣阳路校门停车场、旭辉集团捐建的丽娃河书吧等启用。稳步推进文化中心一期工程、樱桃河滨岸改造(二期)项目,夏雨岛、大礼堂修缮,校友之家、校史馆改造,道路标识设计、纪念邮品等。举行70周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活动,重启枣阳路460号校门,发布校庆70周年LOGO,举办首届校园文创嘉年华,开展校庆歌词征集等。

5.积极争取校友支持。新成立云南校友联谊会、衢州校友联谊会、珠海校友联谊会,各类校友联谊会组织达到107个。完成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咨询校友座谈会。举办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海内外300多个项目参赛,27个优质项目落地闵行,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基地在吴泾镇金领谷科技产业园揭牌。上线电子校友卡系统,已发放5700余张电子校友卡。

 

各位代表,同志们:

刚刚过去的2020年,也是学校“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冲刺阶段。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发展和综合改革两条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发有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若干学科达到国内顶尖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十三五规划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即将实现,也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再次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二、2021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国家正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多个文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必将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学校发展正面临一个深刻变革的大时代。如何能够在这个变化的大时代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将决定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为长远的地位和高度。

(一)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判断和思考

从学校外部形势看,有挑战,也有机遇。

从去年开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减少,并且短期内这种“过紧日子”的态势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华东师大这样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学校来说,财政投入的减少会极大地增加学校建设发展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综合性一流大学纷纷开始布局教育学科,势必会对学校的教育特色和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一流人才资源的争夺上,将不可避免地直面更多高校的竞争。此外,随着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必将对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带来更深的影响,在人才交流、项目合作、学生互访等各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倒退。学校面对的外部挑战不可谓不严峻。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中有机遇。华东师大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我们的前辈师生们正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砥砺前行,走到了今天。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为国家和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和基础,就是教育。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吸纳、集聚各方资源,进而带动学校不同学科领域的特色发展,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突破重围、赢得竞争的核心关键。与此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国际合作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和合作高校的联系,努力打造新形势下国际教育合作的新窗口,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为新时期的教育开放提供新思路、新范式。

从学校内部态势看,有不足,更有潜力。

在学校治理体系上,治理层级较多,某些定位不清、治理逻辑不清晰;校级各类机构、委员会繁杂,权责不清,合作不足;治理信息化水平已落后多时,信息孤岛较多,治理规范化、系统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上,招生-培养-就业深度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学校特色的全育人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专业院系、本科书院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各院系对卓越育人行动的理解和举措还很不平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合力不够;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学科科研上,学科交叉少,团队协作少,基础学科创新不足,面临着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在社会服务上,承接国家大型项目的能力较弱,教育创新服务引领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普遍认可的师大品牌教育社会服务项目。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还在,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学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新兴领域等学科方向有着较好的基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物理光学、材料、合成生物学、制药等取得了较快发展,相关研究实力正在逐步展现;相关基础学科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不无可能。

此外,学校正着力通过推动“卓越学术”实践“卓越育人”,围绕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着力加快治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以信息化建设梳理治理逻辑,推动治理体系的深层次改革。

可以说,未来几年,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期。释放潜力,补齐短板,加速发展,需要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2021年的重点工作

基于以上的判断思考,结合巡视反馈指出的学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下面着重从行政的角度,谈谈2021年学校将重点开展几方面工作:

1.以“三大使命”为核心,追求卓越,精心谋划“十四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立足学校“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编制完成并发布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学科评规建专项工作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基础,推动全校各学科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以重点突破、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原则,分解规划任务和主要指标,做好规划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和新情况,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考核、资源配备等落实机制,确保各项核心工作有效落地。

谋划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科学谋划编制新一轮“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做好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首轮建设验收和新一轮申报工作。

进一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对外拓展、对内提升。

对外加大力度对接和服务包括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将学校的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紧紧地契合在一起。一方面采用不增加学校负担的方式,打破常规,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有效扩大学校实际拥有的学术队伍总规模,使之成为校内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和灵活高效的人才汇聚站;另一方面,依据目前成功的经验,全面建设并拓展推广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等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研究院的模式,建立校外的机构体系,通过服务地方求得学校新的发展,打造一个校外的“华东师大”。该模式将和学校基础教育集团的校外拓展一起成为学校发展的两个新引擎。

对内提升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各类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成新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理顺治理逻辑,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守正创新、科学有效,破立并举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世界科技前沿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积极推进教师分类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提高人事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实现大型仪器、公共空间等办学资源的有偿共享,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学校无形资产管理,推进智慧财务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服务水平。

2.落实以“卓越学术”促进“卓越育人”,有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卓越学术”和“卓越育人”是校内发展的两个重要核心引擎,是铸造卓越的“华东师大”的根本保证。

通过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并落实“卓越学术”方略,明确“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梯队研究、战略导向研究、冷门绝学研究”为“卓越学术”的核心内涵,在校庆前初步总结提炼出华东师大卓越学术纲要。

通过光大典型,全面推广并落实“卓越育人”方略,明确“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为“卓越育人”的核心内涵,在校庆前初步总结提炼出华东师大卓越育人纲要。

为面向卓越育人,全面落实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根据建立新的通识教育规范和体系的需要,寒假期间和前后,要组织相关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们进行线上线下的转变观念的学习阅读和研习研讨。进一步加强“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打造各模块标杆课程,在校庆期间,发布核心通识课程纲要。同时加大清理“水课”力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培育和建设工作。大力培育标志性教学成果,做好2021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

在此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全面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驱动。以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试验田,探索一二课堂协同的全育人理念下培养方案。继续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大力推进师范和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批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专业、课程、教材、教改项目,发挥示范领跑作用。扎实推进国家、上海市级各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申报。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生招生体制,扩大本科直博生比例,完善科研经费博士制度,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变被动招生为主动招生,强化博士生复试考核;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引领计划;推进研究生弹性学制改革,试行博士生预备制,建立本博、硕博的联动培养模式和跨层次学位申请通道;推动专业学位改革,改革专业学位学费定价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增设工程类专业学位中心;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学位论文质量见证计划,建立学位论文关键环节责任共担机制;加强学位点管理,重点增列和建设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医学类学位点;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开拓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和交流学习项目。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学科交叉、智能化、国际化”为抓手,持续推进学校重大战略项目建设,为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团队搭建提供范式,产出更多原创标志性成果。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基地的创新和重组,推进新文科发展,孵化文科实验室,推进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与校内大数据实验室项目,组织申报教育部文科重点实验室。推进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推进学校科研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及其他科研管理政策的规范落实,编制出台《华东师范大学学术贡献奖评选办法》。推进聚焦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的高端智库建设,推动智库运营专业化。创新期刊管理机制,推进期刊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

3.打好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切实提升理念,为2021年“双庆”献礼

加快推进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学科交叉共享基金立项项目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在幸福之花的“5+”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在70周年校庆时能够推出一系列颠覆性创新成果。加快建设以“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为代表,以4门课为支撑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建立虚拟的教研室,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化技术与特殊的扶持,在校庆时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以此来展现华东师大贡献给全中国的通识教育新模式。校庆期间,学校要提炼总结并发布卓越学术纲要、卓越育人纲要、核心通识课程纲要,并使之与三大使命、幸福之花“5+”战略等理念系统融合,成为重要而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战略性指导学校今后的“双一流”建设和卓越发展。

高标准地完成各项校园软硬条件提升,以一流校园迎接校庆。推进闵行校区樱桃河滨岸改造及慢行步道建设二期工程、闵行大学生活动中心屋顶花园建设、夏雨岛景观改造、两校区草坪修缮、学校标识系统建设等工作,完成中山北路校区核心区品质提升,包括思群堂修缮、中山北路校区体育馆外立面和外场改造以及一层大修改造、中山北路校区东校门改造。

制订完成《70周年校庆重点活动方案》并有序推动落实,组织好包括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卓越科学家论坛等重大活动。通过发挥校友力量,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办好70周年学术之庆、文化之庆和师生校友之庆,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三、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关心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主要成效

1.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归并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的津贴补贴项目,重实绩、看成果,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结构,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鼓励创新,向优秀成果倾斜,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

2.做好教职工住房保障工作。完成公租房、校内周转房租金调整方案,办理校内周转房新入住及续签220余人次。积极拓展社会房源,主动对接所在区域的房管局、闵房集团等多家公租房、社会租赁房开发单位,续签396套房源,为教职工住房提供更多保障。

3.帮助解决教职工推荐子女入学。组织教职工“云上附校行”,加强与华师大附属小学、附属紫竹中小学、永德路实验小学、二附中和华东师大附属进华中学、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华东师大四附中等的沟通协调,做好推荐教职工子女入学工作,全面解决教工子女入学需求,共计421名教工子女入学(园),18名人才子女转学。

4.完善后勤保障工作。改造闵行校区信息楼大厅空间,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制定《“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实施办法(试行)》,开展“美好‘食’光”校园系列活动,举办“节粮月”、节粮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启动两校区湿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试点工作,我校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在上海市教委历次暗访考评中均为优秀;继续建设“一草一木皆教育”及校园生态网项目,开发“芳秾”小程序共三期,生态网站作为小程序PC端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周边鸟类和昆虫展示、以及生态研究最新进展等内容;完成校园标识系统方案设计和采购工作;完成夏雨岛及夏雨亭改造项目设计;启动文史楼外墙及周边道路、大草坪改造项目。

5.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顶层设计,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食品安全,坚持每日食品安全零报告制度;布置防汛防台重点任务,组织安全检查100余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0余处。加强一线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处置突发案(事)件。开展校园安全检查,督促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开展消防安全主题培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推进技防智能化平台建设,加强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发挥平台监控预警作用。规划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保障校园道路安全有序。

6.继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完成校园进出身份核验近600万次,举办各类视频会议和直播活动共计254场,学校WebEx、瞩目发起在线会议949场,共计2819小时。大力优化创新各类服务平台,升级改版公共数据库,通过与师生服务平台融合,初步构建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的校务服务体系。在移动端,巩固扩大微信服务平台建设,微信企业号活跃应用达72个,活跃用户达5.4万余人。稳步推进数据治理与共享,编订人口、人事、设备、资产等领域的数据标准,继续拓展数据共享应用。新增和优化室内1015个、室外52个无线接入点,标准化改造82间公共教室。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校园卡服务流程,拓展统一身份认证集成服务,开发统一考核平台,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升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科研管理系统的适应性改造。

7.改善校园环境。继续落实“三个一”灰色空间改造,改造闵行校区物理楼、河口海岸大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灰色空间。改造闵行校区樱桃河滨岸,建设慢行系统项目一期。重点推进闵行校区文化中心一期项目,推动闵行校区物理楼裙楼改扩建、SPF实验动物中心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化学材料大楼、教育发展大楼、闵行校区学生公寓一期项目、中山北路校区大礼堂修缮。推进两校区就餐环境优化改造,推动夏雨厅修缮工程。

8.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开设太极拳、声乐、瑜伽、艺术折纸、舞蹈、书法、油画、京剧韵律操、美食课堂、钢琴基础等培训班。在线举办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和工会工作者运动会。举办以“抗疫”为主题的第三届诵读大赛,“胜奕杯”首届华东师范大学教工围棋擂台赛等。持续通过“抢票”系统为教职工提供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继续组织“内购会”形式的福利采购新模式,满足教职工多样化的需求。

9.继续做好节日慰问和帮困服务工作。完成年货等“七节”少量慰问品和生日蛋糕、电影观影券的招标。继续做好“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向挂职教职工寄送爱心慰问包裹。为当年退休教职工发放“常回家看看”交通纪念卡87张。加强困难教职工的建档和跟踪,扩大帮困范围和提高帮困力度,落实对部分教职工因病致困的帮扶工作。组织我校法律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开展面向全市教育系统的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

(二)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1.继续强化落实薪酬制度改革。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生具有社会影响力成果为导向,打造适合于我校特色,并能充分体现激励效应的薪酬架构,从而提升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为学校干事创业的精神,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继续落实绩效工资激励政策,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协议年薪制,优化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的津贴补贴,突出质量导向,加大统筹,继续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2.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做好两校区教师周转用房房源使用情况摸底,做好周转房资源规划调整及搬迁、腾挪等工作。落实教师周转房整修、装修、家具和电器设备配备及整体保洁等工作。积极拓展两校区周边附近公租房和社会租赁房房源,为教师提供距离更近、住宿条件更好的周转房源。

3.继续做好教职工子女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认识,加强科学统筹与前瞻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青年教职工子女入学的成效。创新举措,进一步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的供需矛盾。

4.继续新建和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在做好校庆建设的同时,继续推进包括灰色空间改造、“厕所革命”、楼宇内部装修等工作,提升校园学习、办公环境。重新梳理两校区的交通组织流线,加快推进教育发展大楼临时停车场、中山北路校区物理楼东侧停车场以及闵行校区行政楼停车场的改造工程,解决校园停车难和停车无序的问题。

5.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提升工程。推动服务一体化,彻底清除浏览器障碍,推进校园卡系统升级,优化视频会议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校园网接入,持续推进移动端和新媒体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化,通过建设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提升相关资源管理的智能化,进一步发挥信息化资源效能。推动防御主动化,加大安全防护的深度广度。推动流程自动化,探索快速流程搭建的新模式,为流程再造提供条件。推动数据标准化,完成数据管理规范制定、核心数据的数据标准制定,整合数据接口,统一接口开放能力。推动数据资产化,建立校园卡数据分析系统,推出“教师一张表”、优化“学生一张表”,推进综合数据分析。

6.关注教职工的业务成长和精神需求。开设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为青年教职工争取更多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健身、兴趣小组活动,满足教职工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做好困难教职工的帮困互助工作,争取更多资源,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中心建设,为师生提供医疗保障和心理咨询辅导。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年,也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华东师大还将迎来70周年校庆,学校“迎双庆促发展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也即将收官。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需要我们全体师大人共同集思广益,为学校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的力量,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始终相信,全体师大人是学校能够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前列的根本保证。让我们同心协力、脚踏实地,科学谋划、奋发进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需求,以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为2021年建党100周年、建校70周年献上一份令全体师大人和社会各界满意的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