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开班仪式暨开学典礼举行

发布时间:2020-09-17

  一个班20名学生,分别来自数学、计算机、软件、教育学、心理学等文理工不同学科;20余位教授组成超强导师团,每名学生从中至少选择两位不同专业导师指导……915日下午,整合跨学科优质资源、配备“豪华”导师阵容的华东师大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举行了开班仪式暨开学典礼。华东师大在培养智能教育高层次人才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典礼仪式由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唐玉光主持。

华东师大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开班仪式暨开学典礼举行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唐玉光主持典礼仪式

  为什么要办智能教育博士班?副校长孙真荣认为,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制高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教育在实现现代化、应对疫情等重大挑战时,要能够推进有效变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一大批具备智能教育思维和关键技术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华东师大作为以教育为优势学科,信息、脑科学、心理、数学等为特色学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在智能时代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智能教育创新引领、培养智能教育高层次人才,既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致辞

  “有来自多个学科的同学、多个学院的院长参加一个班的开学典礼,在华东师大历史上,甚至在全国高校历史上也许都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创举。”在教育学责任教授袁振国看来,人类教育在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后,即将跨入“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与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的相互呼应,使得量身定制、以学定教成为可能。袁振国说:“敏锐地把握机遇、敏锐地做出应对,是一流大学必须具有的眼光和责任。创办智能教育博士班,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华东师大的战略选择,也是学校在智能教育领域做的第一件事。”

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发言 

  7月29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启动,“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举办智能教育博士班,是学校、学科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交叉学科如何更好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探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文介绍,智能教育专班经过多次充分研讨,已经制订了全新的智能教育博士生培养方案,将在招生选拔、课程体系、学术训练、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实质性突破。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文发言 

  高起点、跨学科、国际性、工程化,是智能教育博士班的四大特点,其基本定位是培养未来智能教育的引领者。据袁振国介绍,在创办这个班的同时,学校已经启动了相关的科研工作,即华东师大的智能教育产品——自适应自主学习系统。该系统是能够基于知识图谱、认知图谱、情感能力图谱,进行智能诊断、智能推送、智能辅导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它将真正实现教育、学习的泛在化、无边界、自主性和因材施教,并且希望能够与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和学习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他同时指出,“这里有大量的科学问题,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大家共同来攻克,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

  导师团成员、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对此表示认同,“打造自适应自主学习系统,实际上也是落实我们在智能教育领域研究的过程,也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智能教育人才的培养不是闷头读书,而是通过科研项目的驱动,通过工程化的过程,实现理论应用与技术转化。”

导师代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发言

  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的杨爽此前已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回炉读博”的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对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涯充满了期待。“能够加入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是我们的幸运,更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杨爽介绍,智能教育博士班还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大家庭,在正式报到前,学校已组织同学们聆听了多场国内外智能教育领域顶尖专家学者的讲座,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暑期组织了导师见面会,有效促进师生的沟通和了解。

学生代表杨爽发言

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合影

  “信息化时代,博士研究需要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了解和应用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智能教育博士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多思维交流碰撞、去研发新产品服务教育、为未来做准备的机会,非常难得。”康亮本科就读于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阶段在外深造后,选择回归师大继续读博。关于未来她有很多设想和规划,其中一个便是为明年在华东师大举办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呈现创新教育产品。

  典礼仪式结束后,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班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爱民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创新工场CTO、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为同学们带来专题讲座《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与人才培养》。



图文|戴琪 来源|新闻办 编辑|古丽达娜·巴哈提 编审|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