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教〔2012〕69号 关于印发《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取号:0000000-2014-0009发布时间:2014-09-26浏览次数:106

 各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第四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特制定《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施意见》,现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施意见》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二○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附件: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施意见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和集合体。专业特色是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围绕办学理念、目标定位、教育模式、教学条件、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的明显优于国内同类专业的若干品质。因此,特色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水平和绩效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第四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1、巩固基础地位,强化主体作用

 牢固确立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本科教学的顶层设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明确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学术活动。加大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对本科教学的支撑力度,依法保证生均财政拨款逐步增长。坚定不移地推进管理中心下移,充分发挥院系的专业主体作用,加大院系在经费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自主权。

 2、制定质量标准,找准专业定位

根据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原则,促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在系统分析本专业办学传统、社会需求、学科优势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专业生态环境,制定符合学校总体目标和本专业定位的专业规范和质量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规划,在各自专业领域方向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3、优化培养方案,探索模式改革

学校本科教学正处于向以精英教育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转型的关键期,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水平融合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出与培养目标、规格高度契合的培养方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落实本科生学术研究、多元文化基本体验,完善转专业机制,实施主辅修制度,破除课程壁垒、降低班级规模,推进“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多种学习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4、实施精品战略,夯实课程基础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从卓越人才的内在素养构成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研究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通过发布指南、招标遴选的方式立项建设一批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大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努力使相当一部分的专业核心课程达到国际水准。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综合优势,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向师范生培养课程资源的及时转化,形成特色鲜明、本硕一体的教师教育优质课程群。扩大优质资源共享,重点建设50门(本)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英语示范课程在内的优秀课程和教材。

5、加强实践环节,搭建创新平台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保证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和基本运行经费投入的同步增长。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落实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的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实验科目年更新率10%的目标。继续实施国家、上海市、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保持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0项的常态规模,切实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通过机制探索激励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使一部分本科生能尽早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学术研究体验,在良好科研熏陶和游学中脱颖而出。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力争进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行列。

 6、强化学业指导,引导自主学习

 积极探索和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课程修读、专业选择、跨国跨校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指导。建设先进形态教室,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立“本科生注册选课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教学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12年秋季学期启用新教务管理系统。加快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等自主学习模式的建设力度,建立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的学业指导和教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7、完善激励机制,打造一流队伍

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和多元评价方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启动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逐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我校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服务工作,着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把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量和质、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作为重要指标列入教师职称聘任和考核的内容。完善教学评教制度,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对在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施重奖。

 8、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优秀成果

鼓励院系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国家级、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建成20个左右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卓著的特色专业。鼓励院系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聚焦重点和难点,勇于突破制约瓶颈,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形成一批标志性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

 9、坚持专家治教,完善决策机制

教学决策与教学运行部门进一步分离,依据“专家治教”的原则组建第十届校教学委员会。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校教学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决策流程。作为校内本科教学咨询和审议机构,教学委员将承担对学校教学投入和保障、专业规范和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评议、指导、监督、咨询和决策的主要职责。

    10、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经费管理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提高直接下拨院系教学经费比重。进一步完善以开课数量、修读人数、效益利用为主要依据的教学业务经费分配制度,由院系自主支配和管理专业建设经费,有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推行院系财务预决算制度,重点加大实习实训支出,保证一线教学运行。教学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向教师和学生公布。

 11、推进专业评估,健全质控体系

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持续开展常态性的校内专业评估,建立校内专业设置预测和专业质量评估机制。扩大第三方评价范围,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开展国际评估试点。强化质量主体意识,以专业自我评估为基础,结合本科专业教学状况数据公报常态检测和常规质量监控手段,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12、坚持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每年发布《本科教学状况数据公报》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在教师开课、改革立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师生获奖、跨校交流、大学生科训、学籍处理、转专业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定期公布,在满足师生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知情权的同时,主动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