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学校办公室)

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工作要点

索取号:010101-2022-0013发布时间:2022-02-21浏览次数:2903

2022年是迎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全面实施、卓越育人和卓越学术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全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锚定学校战略目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卓越育人为根本,以卓越学术为驱动,以高素质人才为关键,以高效能治理为支撑,全力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三大纲要”落地落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1.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目标任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成果转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事业改革发展。

工作措施: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分级分类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培训。探索实施理论学习宣传“三联”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和成果转化,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教育培训等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党员立足发展实际,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为主题主线,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金课”建设计划。持续打造“新时代·新青年”党史宣讲团,聚焦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发挥,探索形成学校思政工作新增量。加强党史党建研究,依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学教育研究中心,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促进高质量研究成果转化。

责任单位:宣传部、组织部、学校办、党校、学工部、团委、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2.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目标任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完善党的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建设党员干部队伍为支点,激活基层党组织活力,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工作措施: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梳理基层组织架构,形成全覆盖、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组织工作格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推荐提名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的推荐提名及选举工作。指导院系级党组织精准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育人方式、育人载体,建立“亮身份”党员示范引领平台,激发每一个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夯实支部党建基础。完善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机制,持续开展书记沙龙,培育“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加大党务工作者队伍教育培训力度。指导院系级党组织细化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安排,重视在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建立“学校党校-院系级党校-党支部”培训体系,加大党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责任单位:组织部、学校办、党校、宣传部、学工部、教师工作部、机关党委、老干部党委

3.推动党建工作扬优势塑品牌

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做优做强党建工作品牌,提升学校党建工作引领内涵建设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工作措施:深入推进实施党建创优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工作,形成可推广的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党支部设置,将党建育人元素融入到学科建设过程中,构建党建引领学科发展新格局。探索构建智慧党建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化、智能化。持续开展“教育筑梦”计划,凝练教育筑梦特色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教育筑梦”工作品牌。进一步拓展党建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构建“校党建服务中心”“院系党建工作室”“党员流动服务站”阵地体系,探索建立党建阵地和校内红色育人基地的联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专业、队伍等智力优势,深度融入和服务园区、社区建设,擦亮“三区联动”党建品牌。

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办、学工部、教师工作部、信息办、校友办、基金办

4.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目标任务:持续深化干部队伍建设的统筹谋划,推动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做实做细干部管理监督,继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工作措施:继续加强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系统研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长效机制,下大力气做好各单位班子配备。强化干部选任导向,注重选拔专业素养好、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制订出台《华东师范大学中层领导人员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关于加强请示报告工作的实施细则》,修订完善《华东师范大学处级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处级干部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人员兼职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人员出国(境)管理办法》,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检查。开展好三年一次的优秀年轻干部集中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全校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状况。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管理人员的发现识别和培养培训。探索具有师大特色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培养模式,精准施训,提高干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和专业水平。完成好副高级以上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

责任单位:组织部、党校、人事处

5.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目标任务: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成校内巡察全覆盖,进一步提高监督治理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工作措施:制定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深化拓展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聚焦“关键少数”,突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尤其是领导干部“四风”问题的监督,突出对巡视巡察整改情况的监督,突出对师德师风的监督。推进实施职能部门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履责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院系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学校纪委监督执纪、信访举报等工作制度,持续提高纪律审查规范化水平。围绕监督检查、纪律审查等问题集中的领域,强化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加强对重点领域特别是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加大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力度。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依托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华东师范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持续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校内巡察,持续开展常规巡察和巡察“回头看”,做细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深化学校纪检体制改革,在条件成熟的院系级党组织设置纪委,充分发挥专兼职纪检干部和党支部纪检委员作用。做好选人用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修订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上岗前经济责任告知实施,把维护执行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和促进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等内容贯穿审计监督全过程。推进审计整改工作,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巡视巡察、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审计监督等结果的综合分析研判和成果运用。

责任单位:学校办、纪委办、巡察办、组织部、机关党委、教师工作部、审计处

6.抓好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目标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文化品牌,讲好师大故事。

工作措施:扎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双优”行动,进一步加强相关优势学科在回应热点关切、深化学理阐释、有效引导舆论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支撑,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强化校院两级协同联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好“责任田”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推动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推出华东师大优秀科研团队系列报道,讲述科研工作者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故事。改版英法文网站,优化学校海外传播矩阵,展示师大风貌。建设融媒体生产数据后台和媒资系统,研究制定学校融媒体建设规范,探索共享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建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和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楹联习俗)传承基地为抓手,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发挥学校文化场馆育人作用,推出一系列高雅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普及课程,探索培育“电影文化周”“艺术教育周”等校园文化艺术创新品牌,提升文化育人成效。进一步扩大学校大师剧、校史剧影响力及辐射面,推动校史文脉传承创新。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校办、学工部、团委、教师工作部、国际处、档案馆、博物馆

7.持续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目标任务: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谋划完善学校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打造特色校园安全文化。

工作措施:从严从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进一步加强校园人员分类管理、场所管理、聚集性活动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常态化应急预案,提高学校整体应急处置水平。修订完善《华东师范大学消防管理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大型活动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技防管理保密规定》《华东师范大学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等安全管理制度。依托信息化手段,继续推进大型活动车辆报备系统建设,并初步实现与技防平台、消防平台、车辆管理系统、人行卡口道闸系统的整合对接。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

责任单位:防控专班、保卫处、学校办、后保部、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国际处、国际教育中心、装备处、宣传部

8.凝聚统战群团工作促进事业发展合力

目标任务:推动统战群团工作守正创新,发挥好统战工作独特优势,发挥好群团工作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凝聚智慧力量。

工作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修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华东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系列规章制度,完善统战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基层党组织落实落细的大统战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统战工作整体合力。开展院系级党组织统战工作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院系层面统战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着力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双月座谈会制度、校情通报制度等,探索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新机制、新举措。加强无党派知联会建设,创建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其团结凝聚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建言献策、培养输送党外代表人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民族宗教工作长效工作体制机制,搭建平台、组织协调专家,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统战研究课题的申报和调研,积极申报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围绕庆祝校工会成立70周年,进一步凝心聚力、服务大局。全面落实学生组织改革任务,引导青年学生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

责任单位:统战部、工会、妇委会、团委

二、以卓越育人为根本,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

9.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标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面向新百年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格局。

工作措施:完成对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的结项验收工作,凝练总结建设成果和典型经验,夯实基层单位思政工作基础,持续挖掘和重点培育有鲜明特色、有示范作用、有社会影响的思政工作品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联动,深化思政课育人作用。建设跨学科联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化实践育人,着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能力。依托“新四军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打造中国革命历史特色数据库。探索“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社区思政工作模式,推进“一站式”学生生活社区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责任单位: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师工作部

10.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卓越育人纲要》和《通识课程纲要》,确立人才培养新范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生源结构与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基础,大胆尝试,筹建开放性平台型的卓越学院(暂名),统筹全校优质资源加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夯实“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科创竞赛实训改革,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和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完善通识课程建设标准和准入退出规则,体现“注重思维培养”“跨学科交叉”“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授课模式灵活多样”“构建‘四位一体’学习评价体系”等要求,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能。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法的系统变革,大力培育标志性教学成果。做好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培育和建设工作,做好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持续推进师范类、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认证工作和本科生的国际化合作培养。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学院和书院制改革,全力做好全育人培养方案落地实施工作。

责任单位:教务处、招办、学工部、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处

11.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师德师风高尚、指导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

工作措施:重点支持增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具备良好基础的学位点,做好碳中和、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博士层次专业学位论证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统筹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倾斜,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范畴倾斜。重点支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引领计划,加强研究生卓越课程建设,重点支持研究生优质教材编写与出版,打造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精品教材“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协同育人实施与管理流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交流。开展部分学籍管理细则的研制工作,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弹性学制。健全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完善多元创新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构建总体优良、顶部卓越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数据高度共享,开发研究生导师信息系统。健全研究生导师选聘、培训、考核机制,创新导师工作坊,深化跨学科导师双聘机制,加强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科技处、文科院、信息办、学工部、国际处

12.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目标任务:强化创新实践育人作用,进一步推进赛创融合机制和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打造双创人才培养新高地,拓展学校双创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

工作措施:探索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施双创教育的创新路径。积极组织和备战中国国际“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比赛,确保高水平竞赛成绩全国领先。推动上海市重点课程、一流课程及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建设,力争国家级一流双创课程实现零的突破,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力推进普陀校区“5I”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闵行校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做好智能教育、精密制造、生命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文化创意等院系特色基地建设。建设“双创实验区”,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全国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承办2022年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申办创新创业重大活动及赛事。进一步完善“双创”评价体系,推动“双创”智能服务系统建设,迭代升级ECNU“创新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大主题赛事为引擎,打造重大赛事成果培育项目,不断提升研究生科创实力和学校竞争力。统筹全校力量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求职就业精准指导服务,持续加强选调生工作,争取赴国际组织任职就业有所突破,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责任单位:创新创业学院、学工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文科院、信息办、校友办、基金办

1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目标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理念,推动“五育”融合,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工作措施:研制《华东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实施纲要》,持续加强体美劳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体美劳品牌实践项目,遴选立项一批体美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参加和举办体美劳竞赛活动,构建“体验—认知—志趣—创造”的体美劳教育体系。推动评价数据信息化管理,以评价促进体美劳教育体系建设。开展教学培训,不断提高体美劳教师教学水平。建设体美劳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增强学生体美劳体验和素养。强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推进课外公共体育俱乐部及阳光体育工作。推进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围绕“幸福促进”主题,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及“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完善“五位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幸福研习与促进”心理育人模式。通过建设心理预约与档案系统,实现心理咨询信息化建设。开展大预防模式下的心理危机应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研究生院

三、以卓越学术为驱动,深化“双一流”内涵建设

14.积极构建学科建设发展新格局

目标任务:立足卓越顶层设计,着力深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学科范式转型和组织模式创新,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增强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工作措施:强化学科重点建设,积极落实各层次学科建设计划,逐步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成立一流建设学科专家组,编制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初步建立学科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改革学科建设经费配置机制,实现重点建设、精准投放,建立学科资源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支持一流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等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深化上海新一轮高峰学科建设机制,跟踪学校高峰学科建设情况,以制度建设、资源优化等手段促进高峰建设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学科领域发展。开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态势和政策分析,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的研究和反馈使用工作,完善校院两级责任教授制,引导各学科不断完善自我评估和监测机制,提升建设水平。

责任单位:发规部、科技处、文科院、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国际处、财务处

15.提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的科研能力

目标任务:推动落实《卓越学术纲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大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标志性思想文化成果,为服务国家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贡献。

工作措施: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应对重大科学问题,推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安全、绿色碳科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微纳光子学、超限制造与光子芯片、农业4.0、量子信息与物性调控、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空天精密测控、泛第三极研究、海洋生态环境、自由基医学氧化还原平衡研究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持续实施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学科交叉融合和青年跨学科团队等校内系列项目,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努力在中文智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学科优势,牵头组织实施“新时代教育发展引领计划”,对特定教育领域开展系统性改革攻坚。持续推动学术期刊建设,鼓励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走出去”,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学术分类评价体系,鼓励潜心研究,助推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成果产出。

责任单位:科技处、文科院、发规部、装备处、人事处、学报期刊社、国际处

16.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

目标任务:加强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有组织攻关,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的策源能力。

工作措施:制订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在绿色碳科学与碳中和、智慧教育信息科技、岛屿生态学等方向上的科研平台布局,制订重点研究基地能力提升计划,修订相关管理办法,推动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明确研究定位和方向。试点建立学科交叉研究特区,培育交叉研究的国家级平台,分期建设若干个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新高地,推动文理深交叉、大融合。以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智能教育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基地为代表,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新增长点。激励教育部及各级各类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智库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将智库成果产出与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紧密结合,为持续高质量的知识生产提供坚实基础。继续对非实体研究机构的申报和评估严格把关,引导非实体研究机构做实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和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先进科学仪器创新研制能力。

责任单位:科技处、文科院、发规部、装备处、人事处

17.推动产学研融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目标任务:立足自身优势,依托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校地企战略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对接地方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工作措施:进一步统筹学校教育、科技、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主动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的校地战略合作,在关键节点城市重点布局合作办学项目和研究基地。创新机制,持续做好教育部指定对口支援高校和省部合建高校的合作式对口支援工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开展项目和团队合作,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力。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地方研究院为依托,以长三角地区为基地,建立多个技术转移分中心,进而辐射全国。进一步探索特色医学与健康学科发展,服务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健康卫生事业需求。在职业教育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老年教育、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等领域,深度参与、积极作为。

责任单位:学校办、科技处、文科院、人事处、基终部、医学办、基金办、校友办、团委

18.推进高质量对外合作交流

目标任务:坚持开放创新,通过推进高质量对外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积极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声音。

工作措施:推进与世界五大洲约20个高校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落地落实。在若干院系引入、研制全英文课程和全英文专业,推进与境外合作高校互设线上课程,共享全球优质教育办学资源。聚焦国际化卓越育人,强化交流合作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的精准对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深化联合培养项目,推进与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双学位项目,以及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基于医学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加强中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和联合科研项目。推进与纽约大学及上海纽约大学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合作,提升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水平。推动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和校内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实质性工作。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大河三角洲等重要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好国际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MBeR)国际项目办公室和未来地球海岸(FEC)国际项目办公室两个国际平台。成立国际中文教师学院,推动成立“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联盟”。大力推进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和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

责任单位:国际处、科技处、文科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教师工作部、国际教育中心、校友办

四、以高素质人才为关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队伍

19.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遵循“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激发活力、提升实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打造近悦远来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大力引育优秀人才,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工作措施:探索实施国家高端人才培育机制,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引才育才机制,精准引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动学科交叉团队建设,将联合攻关团队的科研成果充分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代表性学术成果及个人贡献度。推动校内各类人才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营造“覆盖面更广、投入力度更大、服务保障更优,人才效能更加凸显”的人才引育氛围,优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制度。进一步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发挥“领军引路+青年提速”式的团队培养优势。推动各二级单位高标准自主制定本单位职称评聘标准,结合学科特色,合理纳入多元特色指标,激励教职工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责任单位:人事处、组织部、发规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文科院、国际处、工会

20.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目标任务: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构筑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工作措施: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进一步推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的落实,强化协抓共管,提升工作实效。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全过程管理中强化师德考察。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在招聘引进、聘期考核、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环节中的思想政治与师德考察,构建多主体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奖励体系,开展“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加强学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强化师德警示教育,规范对师德失范行为查处和定期通报制度。

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学校办、纪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文科院、工会

21.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目标任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破五唯”导向,建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师资队伍发展潜能。

工作措施:科学定编设岗,做好新一轮师资队伍规模核定工作,按需、精准引育人才。完善考核监督,推行专任教师编制核定分类评价,形成“师德师风为前提、合同管理为基本、目标考核为导向、岗位聘转退为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科学分类的教师评价改革,设立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动态调控机制。完善博士后考核监督机制,建设博士后绩效数据库。推进绩效改革,将教职工民生改善与学校竞争力提升紧密挂钩,继续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体系。

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组织部、机关党委、发规部、科技处、文科院、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

五、以高效能治理为支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实施

目标任务:做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宣传落实工作,分解任务和主要指标,增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衔接协调,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序开展、落到实处。

工作措施:加强对《华东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宣传解读,增进各方对规划的理解。加强发展规划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衔接协调,结合推进“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等工作,建立和完善跟踪评估、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等落实机制。继续推进完成学校“十四五”专项规划、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体系。

责任单位:发规部、学校办、科技处、文科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基建处、财务处、宣传部

23.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目标任务:开展学校章程新一轮修订工作,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工作措施:开展学校章程新一轮修订工作,研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凝练办学特色,为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符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提供保障。开展校内规范性文件系统梳理工作,做好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制定校内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做好校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会整体换届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责任单位:学校办、发规部、教务处、研究生院、文科院、科技处、装备处、组织部、人事处、学工部、团委、工会、老龄办

24.推进财务管理重心下移

目标任务:加强预决算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价,加快财权下放,学科建设实行分层级管理,发挥院系在筹措资金方面的主动作用。

工作措施:逐步推动院系成为收支全成本核算中心和管理运行中心的试点工作。统筹考虑院系社会服务、上级拨款和捐赠等收入和各类支出情况,建立各单位收支和财经管理的责任制。除保证院系基本运行的经费外,学校各类资金主要支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的各类专项。对于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发展领域,及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认定的重点专项,由学校给予相关资金重点支持;院系自主选择建设的学科或学术发展方向,主要由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措资金解决,鼓励院系积极争取社会服务资金,学校根据发展状况给予不同支持。鼓励院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办好各类教育,盘活资金存量。

责任单位:财务处、国资处、发规部、基终部

25.推动机构职能不断优化

目标任务:以机构编制工作为抓手,推进学校机构职能持续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工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文件精神,持续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学校机构编制委员会作用,制订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以创新、系统的机构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机构运转效率。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一体推进机构、职能、人员的优化配置,完成机关“三定”工作。进行直属单位职能梳理和界定工作,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治理水平,激发人员活力。加强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以及部门与上级单位、合作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提升机关运行效能、管理水平、治理能力。

责任单位:组织部、学校办、发规部、人事处、机关党委、信息办

26.加快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

目标任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信息化治理体系。

工作措施:全面推进“支点”数据治理平台建设,实现各信息系统实时数据的治理优化与开放共享。推进数据治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一数一源”数据标准体系,推进已归集数据的状态分析跟踪和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迭代优化“教师一张表”“学生一张表”,启动建设“学校一张表”“学院一张表”“部门一张表”。建立数据分析模型,逐步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探索数据支持学校治理决策的有效机制。建立机构、岗位、在岗人员相关联的授权治理系统,为各信息系统、一网通办业务流程统一授权。推进以“随师办”为总入口的移动端应用梳理、整合及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移动端一网通办。推进信息系统(网站)等级保护规划,更加有序、高效地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责任单位:信息办、学校办、机关党委、人事处、学工部、发规部

27.加强资源配置和民生保障能力

目标任务:推动学校资产管理提质增效,持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良好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关心维护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保障学校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工作措施:制订资产管理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学校所属企业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学校所属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梳理学校公共空间资源,对学校空间使用作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建立房屋日常使用监测机制,提升房屋使用效率。推进与普陀区、长宁区的相关土地、房屋置换工作,落实区校合作协议,拓展学校空间资源。深入了解师生需求,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估。推进教育发展大楼项目、SPF实验动物中心项目、绿色化学材料大楼项目、闵行校区学生公寓一期项目的建设。推进计划内建筑修缮任务,保障楼宇使用安全;建立、完善校园既有建筑维护保养机制。完成中江路公寓等学生搬迁,做好普陀区白玉路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改造完善餐饮管理、教室运维和会议室、报修等系统,打造智慧后勤。完成上海市绿色学校创建申请,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和落实校园节能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餐饮、物业、绿化、水电、修缮等后勤服务业态有序、稳步开放服务市场,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优化教职工子女入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二级双代会工作质量,为教职工提供更加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

责任单位:国资处、基建处、后保部、图书馆、招标办、基终部、工会、财务处

28.拓展校友基金工作覆盖面

目标任务:发挥七十周年校庆后续积极效应,凝聚校友和师大之友力量,增强校友工作和基金工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校内院系和各地校友组织体系。举办第八届华东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联席会议。打造校友会基金会品牌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公益育人。开展“校友找回”计划,定期向校友开放电子校友卡申领,梳理和优化申请流程,开发校友卡的新功能。做好校友之家运维,建设校友大数据平台。制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友返校流程,积极引导校友开展“云返校”。举办校友单位专场招聘会,服务校友企业并助力应届毕业生就业成才。发动各地校友和师大之友积极搭建桥梁,协助学校在各地拓展事业发展空间,积极募集资源,支持一流大学建设。

责任单位:校友办、基金办、学校办、档案馆、宣传部、信息办、科技处、文科院、人事处、学生处

 

 

 

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

        

2022221